广东省健管学会年会召开
2016年4月9日,第五届华南地区健康管理论坛暨2016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广东省健康服…[详细]
视网膜出血(retinal hemorrhage)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视网膜浅层火焰状出血 是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毛细血管出血,出血沿着神经纤维行走排列方向,最易出现在视乳头周围,次为后极部,较少发生在周边及比较周边的眼底。出血量小时呈线状,多侧呈狐尾状,视网膜血管部分被掩盖。
2、视网膜前出血 是视网膜内界膜下的出血。多见于后极部,出血量较多,面积在1~2PD之间,或更大,视网膜血管被掩盖。出血常突然发生。多数情况下为一个,也可有较小的2~3个。出血初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后因血液流动及重力作用而成舟形,上有略带棕黄色的液平面,舟形的底部呈紫红色。出血消退多从上方液平面开始,出血完成吸收后一般不留痕迹,偶有在下方遗留一条细窄的弓形白线。另有一种也多见于后极部及其附近的视网膜前出血,称指印样出血(thumbprint hemorrhage)。大小IPD左右,一至数个不等,出血斑中央深红色,微微隆起,边缘不整齐,似磨损状。在检验镜下可见到出血斑中央有一明亮反光,移动检验镜照射角度,反光位置亦随之移动。此种出血可完全吸引,不留痕迹,大多见于恶性贫血。
3。点状及污渍斑状出血 是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的出血,位于外丛状层或内颗粒层,出血沿视网膜细胞延伸,因而在检验镜下呈圆点状。可出现于眼底任何部位,见于周边部时,消退缓慢。
微小的圆形出血点有时与微血管瘤(microaneueysm)难以鉴别。一般说来,出血点的境界比较模糊,数星期内可以消失,微血管瘤则反之。FFA对二者的区分比较可靠,微血管瘤有荧光充盈(也有少说例外,例如当微血管瘤内血瘤停止、栓塞或被内皮增生、玻璃样变形等充填时,亦无荧光充盈),出血点处则为荧光遮蔽。
4。视网膜下出血 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之间的出血。如同视网膜前出血一词一样,用词并不恰当。仅是约定俗成,为众所理解应用而已。视网膜下出血通常来自脉络膜血管或其新生血管的破裂,出血通过遭受损害的BYUCH 膜、色素上皮层而进入并蓄积于神经上皮层下。
视网膜下出血的出血量较大,大多见于后极部,初时色泽鲜红,稍后成暗红色乃至紫褐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分叶形,部分出血可进入神经上皮层内,并在出血表面出现黄白色面积较大的斑块,有的还杂有少量棕黑色色素。出血消退缓慢,往往需要数月之久。出血消失后,局部遗留班驳状色素 紊乱。
5。色素上皮层出血与脉络膜出前者 指来自脉络膜血管或其新生血管的出血,出血通过损坏了的BRUCH膜注入于色素上皮层下;后者指BRUCH 膜完好,出血潴留于脉络膜本身。二者的划分并无实际意义,临床上无论是检验镜、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以及彩色多普勒成像、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均无法予以鉴别。此类出血多说位于后极部视乳头附近,面积较大、圆形或类圆形,表面隆起,甚至呈团快状(血肿),加上颜色暗紫或灰暗,所以易被误诊为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在此情况下FFA 是必须的,血肿为一片荧光遮蔽,恶性黑色素瘤则因瘤体内富有血管而出现多湖状强荧光斑块。但必须提及,在血肿形成的大片荧光遮蔽之中,有时可见到一、二个荧光渗漏点,这种渗漏由血肿下新生血管向前生长的血管芽引起,国外有人称之为“热点)(hot spot)。ICGA更易于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
6、有灰白色中心的出血斑 即Roth斑,1878年由Litten命名。当时认为仅限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引起的脓毒性视网膜炎。以后发现,这种出血斑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人的眼底。出血斑圆形或火炬状,大小约1/3PD,亦可更小。一个至数个出现于视乳头周围或视网膜血管附近,一般不影响黄斑。其特征是在出血斑中心有一个圆形、椭圆形的灰白色斑块。在病程中此种出血斑消失较快,消失后无明显痕迹,但也可再度出现。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陈倩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