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健管学会年会召开
2016年4月9日,第五届华南地区健康管理论坛暨2016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广东省健康服…[详细]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需与下列眼病鉴别:
1。视网膜劈裂症 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多见于老年人,劈裂位于下方周边眼底,呈半球状隆起,由囊样变性融合发展而成。内壁菲薄透明,外壁缘附近可见色素沉着。如果其内外壁均有破裂,成为真性裂孔而发生视网膜脱离。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大多发现于学龄儿童。有家族史。病变位于颞下方,双眼对称,病变处视网膜血管常伴有白鞘。当其内壁破裂后,与锯齿缘断离很相似。
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性) 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波及黄斑部时出现变视症和小视症,与中浆病症状相同,应扩瞳后仔细检查周边眼底。
3。葡萄膜渗漏(rveal effusion)即脉络膜渗漏(choroidal effusion)。常伴有视网膜脱离。半球状隆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能随体位改变而迅速移动。无裂孔。详见本章第四节。
4。泡状视网膜脱离 脱离面光滑,无波浪样皱褶,神经上皮层下积液清澈,能随体位改变而迅速流动,无裂孔,与本病不同。参阅本章第五节。
【治疗】
迄今为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仍以手术治疗为惟一手段。手术原则为封闭裂孔及解除或缓解病变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在与裂孔相应处巩膜面加以冷凝或电凝,从而引起局部脉络膜反应性炎症,放出视网膜下积液,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脉络膜等邻接组织发生局限性粘连以封闭裂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要设法缓解或消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如巩膜缩短、巩膜外加压、层间填压、环扎等球壁手术,以及玻璃体切割手术、玻璃体腔内注入某种气体或液体等,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设计的。随着玻璃体手术及激光光凝术的日益进步,使原来难以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有了治愈的可能。根据视网膜脱离情况和玻璃体膜形成情况,如何选择适当的手术放方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处理等等,俱见专著,本书从略。
必须提出,如前文所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变性与玻璃体变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从这一观点来说,手术治疗仅属对症治疗,并非病因治疗,为了在手术治愈后防止视网膜和玻璃体变性继续发展而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选用一些抗组织退行性变及改善脉络膜、视网膜微循环药物还是需要的。作者的经验,长期坚持内服中药杞菊地黄丸(成药)、驻景丸(成药)等,有一定作用。
【预防】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双眼发病率约15%,所以当一眼已发生脱离时,另眼必须充分扩瞳后仔细检查眼底。如果发现有视网膜变性,特别是已存在裂孔与浅脱离、玻璃体变性(液化及膜形成)者,就要及时采取适当手术以防止脱离进一步扩展。
现于周边部的裂孔,在相应巩膜面施加冷凝;倘若裂孔及其周围无视网膜脱离(即所谓干性裂孔),可行激光光凝。黄斑裂孔,只要玻璃体无明显异常,或虽有玻璃体后脱离,但在裂孔缘未见有粘连,仍保持有较好视力者,无论手术治疗或激光光凝均宜慎重。
【预后】
概言之,视网膜脱离范围越小、裂孔数越少、裂孔面积越小、玻璃体膜形成程度越轻,手术成功率也越大。反之则小。术前或术中未能找到裂孔、玻璃体与视网膜有广泛粘连术中未能给予解除、病理性近视视网膜与玻璃体均有严重退行性变性、高年患者,手术成功率小。先天性脉络膜缺损眼,成功的机会也少。脱离时间在两个月内的成功率高,时间拖得越长,成功率也就越低。
手术之成败以视网膜是否复位为标准。但视网膜复位,并不一定有相应的视功能恢复。例如病程超过六个月的陈旧性脱离,因视细胞已发生不可逆损害,即使视网膜术后得到复位,,视功能亦不能改善,视野的绝对性缺损依然存在。中心视力的预后,主要因黄斑中心凹是否受害(脱离、囊样水肿、囊样变性、星芒状固定皱褶等)及受损害的时间长短而异。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自行复位者非常少见。原脱离区内或其边缘(脱离与未脱离视网膜交界处)出现黄白色线条,线条位于神经上皮层之下,视网膜血管跨越其上,称为线状视网膜病变。此种线条可能是神经上皮层下纤维蛋白液体机化的结果。自行复位区内有时还能见到色素斑及脱色斑。该区的整个色泽也和未脱离区不同,由于自行复位均在脱离后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所以与该区相应的视野缺损不可能恢复。如果线条横跨黄斑,则中心视力永久性损害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 ERG)可以显示视网膜脱离范围及手术前后视网膜功能变化。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张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