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健管学会年会召开
2016年4月9日,第五届华南地区健康管理论坛暨2016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广东省健康服…[详细]
真菌性角膜炎 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随着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广泛使用以及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不断增高。
【病原学】 真菌性角膜炎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率高,病原体主要是镰孢属、弯孢属、曲霉属和念珠菌属四大类,前三种为丝状真菌,其引起的角膜感染多见于农民或户外工作人群,其工作生活环境多潮湿,外伤是最主要的诱因,其它诱因包括长期使用激素/抗生素造成眼表免疫环境改变或菌群失调,过敏性结膜炎,配戴接触镜。念珠菌属酵母菌,此型感染多继发于干眼症、眼睑闭合不全、病毒性角膜炎、或全身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免疫抑制)。
【临床表现】 多有植物性角膜外伤史(例如树枝、甘蔗叶、稻草等各种植物)或长期用激素和抗生素病史。起病缓慢,亚急性经过,刺激症状较轻,伴视力障碍。角膜浸润灶呈白色或乳白色,致密,表面欠光泽呈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溃疡周围有胶原溶解形成的浅沟或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免疫环。有时在角膜感染灶旁可见伪足或卫星样浸润灶,角膜后可有斑块状沉着物。前房积脓呈灰白色,粘稠或呈糊状。除了以上共同特征外,部分菌属引起的角膜感染有一定特征性。
【诊断】临床上可根据植物性角膜损伤后的感染史,结合角膜病灶的特征作出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找到真菌和菌丝可以确诊。
【治疗】使用抗真菌药治疗。包抗真菌药物局部使用,如果病情较重,可增加其它给药方式,可结膜下注射,也可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起效慢,因此需仔细观察临床体征评估疗效,药物治疗应至少持续6周。并发虹膜睫状体炎者,应使用1%阿托品眼药水或眼膏散瞳。
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病情不能控制,这可能和致病真菌侵袭性、毒性、耐药性以及患者伴发的炎症反应强烈有关,此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术后选用敏感的、毒性较低的抗真菌药物治疗,以防止术后感染复发。
本病在病变局限时已得到控制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若出现角膜穿孔或真菌已侵入前房引起真菌性眼内炎,预后则非常差,甚至导致摘除眼球。
(责任编辑:张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