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一院“3·23”血案 一死三人重伤
3月23日下午,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在医院内刀捅医生的恶性伤害事件,造成医生王浩死亡、三人重伤。
导语:哈医大实习医生王浩被杀事件已告一段落,虽被定位为刑事案件,但是依然能够看见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影子。王浩已去,医患关系问题还在,患者对医生的误解也还没有解开,针对网友谈论最多的几 点看法,我们邀请了业内有知名度的名医来谈谈,他们是怎么样看待这个事情?他们在从医经历中有没 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国外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举措?每次医患事件的曝光,媒体在中间起到了非常大 的作用,针对此次事件,作为媒体人是怎么看待的?
3月23日下午,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在医院内刀捅医生的恶性伤害事件,造成医生王浩死亡、三人重伤。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重视民生和民声的“博客厅长”,不断地探讨中国医疗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博文2180多篇,微博4800多段(持续增加中……),每一个字都是他对医改、对民生的关注。
廖厅长表示,中国医生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及非洲!非洲的医生是公务员,也很受民众的尊重!他说:“医生和患者没有绝对的强者与弱者!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可以说,在医学上,医生是强者,在医疗纠纷处理上医生是强者;但是在医生社会地位上,在劳动报酬上,在政策环境下等等,也许是弱者!这种弱者是与同一个知识层次和与国外的同类相比。”【详细】
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2011年广东我最喜爱十大健康卫士,家庭医生在线肝病频道主编。
侯金林教授指出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呼吁社会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医生,医生没有利用国家的土地、矿产等任何资源,完全靠技术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得不到相应的收获。医生劳动得不到公平的评估,现在还成了高危职业,从医的人跳槽,学医的人越来越少,相关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不断下降,将来医生越来越少,素质越来越差,看病越来越危险……【详细】
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学术带头人,骨科首席专家。为人和蔼低调,但在学术领域却被认为敢怒敢言,敢说实话,被誉为“中大一宝”。 老人家70多岁,功成名就,还在临床一线出诊、手术。
有二个问题值得反思,一是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切为病人利益着想,与病人交流;一是对医疗规定指南准确地灵活应用,古语有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上级的指令总体应执行,但具体战斗情况千变万化,需灵活应变。戴钢盔木棒终究不能解决医患纠纷,根本方法是避免医患矛盾发生,阻止医患矛盾的发展,消除医患矛盾的激化。【详细】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儿科28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医院“十佳医生”,连续10多年被评为医院优秀党员和医德高尚者,2011年广东我最喜爱十大健康卫士。
惨剧发生后有6、7成人叫好,这样的现象是很不正常的。但我认为网友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受了委屈但又得不到合理解决的弱势群体,会喜欢在网上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这次投票,我认为更多的是这类网友又一次偏激的表现而已,不具有代表性。从我日常工作的接触来看,绝大部分病人和家属都是讲道理的。【详细】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组长,北京市儿童听力保健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北京同仁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康复部主任。
近年来医生一直是大医院服务压力和医疗纠纷风险的一线承担者,病人和病人家属不了解医院和医生的真实情况,一遇到问题矛头直指医生,压力可想而知。其实国内也有类似的民间组织,像中国医师协会就是其中之一,也探索医师的医疗风险转移机制。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说没有太多的“实权”, 跟国外的民间组织还是有一定差距。【详细】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医院观察》杂志社总编辑,广东省医药产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领导过国内50余家医院的管理咨询项目。受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邀请做过上百场医院管理类专题讲座。
6000多人投票,4000多人表示感到“高兴”。这说明医患之间的关系已经严重对立,对于这一结果,我真的感觉非常痛心。但是置身其中,我们不应该单纯的站在任何一方批判另外几方,那都是有失理性,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效果,患者需要反思、医生需要反思、媒体也一样需要反思,仇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详细】
见个医生比见上帝都难!天没亮就去排队挂号,轮到我,号没了!见你咋就这么难?排了一上午的队,三句话把我打发了,多解释几句有那么难吗?
挂号难并不是医生造成的!医生也没有办法为大医院不够用负责。头痛脑热都要挤到大医院挂个专家号,请问医生一天要安排多少个号才够用?号贩子熟知人们迷信名院名医的心理疯狂炒号,请问这跟坐在诊室里马不停蹄看病的医生有神马关系?一个医生每天接诊几十甚至上百个患者,请问真要每人半小时,几时能轮到你呢? 多少医生不能按时吃饭?多少医生怕上厕所不敢喝水?多少医生晚上、周末都在加班?
随便看个病就是几百上千啊,没钱不敢进医院啊!大大的横幅写着不收红包的标语,给了和没给咋就不一样?不包个红包,我还真不放心把自己的命交给你!
由于当前的医保支付制度不完善,患者看病报销少,自付比例高,让患者感觉是不是医生赚了不少回扣和提成;而在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确实不少医院被逼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部分不良医德的医生收红包的行为也确实存在……但你花的那些钱,并没有真的落到医生的口袋里!在药上、输液上、检查仪器上……而医生的诊金专家号也才只有7块钱!那些收红包的医生也只是少数啊!
传说你艺术高明,可治不好我的病也就算了,还越来越严重了!从前是出门带防狼器护身,现在看病带录音笔留证!你说过的话算数不?出了问题你认账不?
患者自身对疾病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相关的教育又不够到位,导致患者期望过高,最后将怨气都发泄在医生身上;而中国目前对医疗事故鉴定、赔偿的相关制度、法律不健全,也使得一线的医生成了替罪羊,患者想讨说法,只能找他们见得到的医生,加上“医闹”这一“专业团体”的存在,“讨说法”成了辱骂、追打、砍杀医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充斥整个就医过程,医生受到的伤害又向谁诉说?
我们呼唤——用爱打开误解抚平伤痕。让爱会慢慢生长在医患之间——我们爱医生,爱患者,爱生命。
作为媒体的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去缓和现在普遍紧张的医患关系,积极促进关系双方的沟通和缓解,而不应该去鼓励和推动仇恨的恶性循环。
医疗毕竟不是产品,医患之间除了多些换位思考,我们的医疗管理部门,是否也应该置身处地,实事求是的为“治病救人”铺平道路?
我们呼吁医患之间多一点信任和沟通,彼此换位思考,理性对待问题,共同寻找矛盾的解决之道。
患者、医生、媒体三个群体里都有不合格的个体存在。请相信,大多数医生都是有医德的,大多数媒体都是在努力寻找真相的。
作为媒体,我们要为医患双方提供可靠的沟通平台,而不应只夸大负面,为双方带来更沉重的心理负担。
策划:张甜甜
编辑:张燕君 邹莲 朗成林 杜丽华 潘雅雯
制作:王景明
监制:邹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