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amilydoctor.com.cn/
1、
“我还能听到一点声音,别人大点声说话,我还能听得八九不离十,我还需要戴助听器吗?”
一些轻度到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常会这样问听力师。事实上,患者已经表现出言语交流上的困难,如果不是因为经济承受能力或心理上不接受,都应尽早配戴助听器。在不少耳鼻喉科医生心目中,助听器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噪音很大,音质不佳。因此他们一般不建议轻度到中度聋的患者配戴助听器,担心长时间接触噪音会使听力进一步变坏,病人今后就离不开助听器了。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助听器器件本身的发展以及选配手段的提高,已经克服了这些问题。当然必须是在医院由有经验的听力师进行选配。
2、
“我试了试别人的助听器, 声音都放大了,但很吵,会不会使我的耳朵变得更聋?”
每个病人的听力损失情况、耳道的形状都是不同的,别人的助听器是根据别人的情况调配的,当然不会正好适合你。一个验配合理的助听器是不应使耳朵变得更聋的。
3
“我的朋友从国外给我捎回了好几个助听器,可我还是听不清楚? ”
助听器的选配最好有病人本人在场。听力师可以用一种材料取下病人耳道的形状,并制作特定参数的耳模以配合助听器的配戴。即使有病人的听力数据,没有病人在场,选配也是不严格的。另外有病人在场,可以现场体会助听器的效果,随时修正参数,直至获得满意的效果。有不少病人总以为国外的助听器一定好,其实国外的名牌助听器差不多都可以在国内买到,价格甚至比国外还要低。对于助听器的使用,重要的是选配及其后续服务,而不仅仅是买。国内一些大医院已配备了经过专职训练的听力师出事助听器的选配,水平正在稳步提高。
4、
“我的孩子都快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助听器能有用么?”
对于语前聋的孩子,尽快使用助听器是当务之急。俗话说“十聋九哑”,许多孩子就是因为听不到声音而无法学会说话。正常孩子从一出生就接触声音,并开始为说话做准备。一岁到三岁是儿童语言发育的高峰期,三岁到七岁,儿童语言发育日益丰富。错过了这个时期,再给孩子配戴助听器,也往往是事倍功半。
5、
“戴用助听器为何会产生啸叫?”
啸叫,术语称之为声反馈。
产生啸叫有两大类情况:一是助听器内部出现了问题,习惯上称为内部声反馈。有内部声反馈的助听器一般需要开机修理:二是耳模(包括定制式助听器外壳)与耳道接触部位封闭不严,放大厉的声音从缝隙中泄露了出来,习惯上称为外部声反馈或简单地称之为反馈。
助听器的本质是放大器,输入信号声经助听器处理输出后总是被放大了。放大的声音泄露出来再次回到输入口(麦克风)会被二次放大。若二次放大的声音在强度上大于一次放大则会第二次放大。一次、二次、三次......放大的声音会越来越大,直到达到了助听器输出极限。由于达到了极限,助听器就会产生啸叫。
若助听器功率过大,则泄露很难避免,声反馈也就很难避免。
控制外部声反馈的办法在于:①密封耳模与耳道之间的间隙,比如加大耳模或平滑耳模;②减少增益强度。
6、
“戴上助听器会不会摘不下来?”
许多人担心助听器戴上以后“摘”不下来,害怕对助听器产生“依赖”。应该承认,的确有一部分使用者一旦拥有便再也离不开助听器。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如果不是强迫,正常听力的人不会戴用助听器,也不会产生依赖行为,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助听器的帮助。一些听力损失并不严重的助听器使用者也只是在必要或重要的场合(比如会客或主持某些会议)才使用助听器,并非“摘不下来”。只有那些从助听器戴用中获得了莫大益处的耳聋患者才会离不开助听器。“离不开”、“摘不下来”意味着助听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使用者的听觉状况,这显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