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是胃黏膜的一种急性的、可逆性的炎性病变。病程一般较短,胃镜检查时见到的胃黏膜病变在 24 ~ 48 小时后不复存在,但显微镜下见到的组织学改变恢复正常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急性胃炎可以不限于胃,同时伴有食管炎者称食管胃炎,伴随肠道炎症者称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可以通过食物进入胃中,也可以受全身因素的影响。内源性的因素有大手术(尤其颅脑手术)、大面积烧伤、休克及长期服用激素等急性应激;作为全身性疾病如化脓性炎症、过敏性疾病表现的一部分等。外源性因素是指通过口腔进入胃内引起胃黏膜急性炎症的因素。由于误服或有意吞服强酸、强碱等所致的急性腐蚀性胃炎的特殊性,我们着重只介绍除此之外的外源性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也就是所谓的急性单纯性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临床上比较常见,特点是病史比较明显,发病突然而恢复较快。其病因包括化学性因素(酒、化学药物)、物理性因素(温度和机械的)和细菌或细菌毒素。中医认为本病属“热霍乱”一类,由饮食所伤及感受暑湿引起,造成湿热阻滞中焦,使脾胃清浊不分,升降失调,而出现腹痛、呕吐及腹泻。 其中物理性因素(冷热刺激、暴饮暴食)所致的病理基础是:胃张力突然改变,以及胃内血管痉挛收缩导致胃黏膜损害。节假日前后这种类型的胃炎最为常见。不过吃如此大量的刨冰导致急性胃炎是较少见的,而临床工作中更多见的是因酗酒、暴饮暴食、吃了受细菌污染的食物或较多的辛辣、粗糙食物引起的。
我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热无灼灼,寒无苍苍”,即热食忌滚烫,寒食忌冰凉。越来越多的冷饮进入人们的生活,由寒冷饮食引起的胃肠病等也逐渐增多。中医认为气短懒言、非常疲劳,腰酸背痛、非常怕冷,胸胃饱胀、舌苔厚腻,身有定痛,舌质青紫者都不适宜吃冷饮。而口干舌燥者可以吃,冷饮对其体质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人的大脚趾浸入 4 摄氏度的冷水中,半分钟后即发现其鼻黏膜血管强烈收缩,而且分泌物中的抗体量急剧降低,这就是脚部受凉后容易感冒的医学根据。而胃黏膜的面积比一个足趾大几十倍, 0 摄氏度以下的刨冰比 4 摄氏度的水要冷得多,显然,吃冷饮引起的全身反应也要强烈得多,胃黏膜血管的强烈收缩而致恶心、呕吐、腹痛是可以理解的。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应用冰盐水口服治疗胃出血也是基于冰水可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的原理,不过用量一般较少。
上腹部不适、疼痛为急性单纯性胃炎的最初症状,多呈持续性,可有阵发性加剧。如同时伴有肠炎,上腹部疼痛很快就会波及脐周以及全腹部。厌食、食欲减退发病初期较多。恶心、呕吐多半在腹痛后出现,程度及呕吐物的内容和气味多随病因而有所差异。如暴饮暴食后的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当胃内容物完全吐出后,胃黏膜病变仍在进行,可再吐出胆汁。当黏膜严重损伤时,可致胃黏膜出血,呕吐物常带有少量咖啡色样液体。腹泻,多见于细菌性急性单纯性胃炎。不同的病因和严重程度,还可有发烧、脱水、酸中毒和休克的表现。集体或个人由于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也叫食物中毒。一般疑有食物中毒者,应将收集呕吐物以备化验及毒物鉴定作为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