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服降压药别忘了测血压

 http://www.familydoctor.com.cn/ 来源:家庭医生上半月 作者:陈佑坤

  一个初冬的早晨,急诊室里来了位深昏迷的老年病人。经值班医生检查,血压为 28/21 千帕,又做头部 CT 检查,诊断为脑溢血、高血压病,并下了病危通知……

  患者的家人对此表示不理解,他们告诉医生,老人原是某单位负责人,三年前在体检中发现高血压病,一直比较重视,经常到单位的医务室拿罗布麻服用,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他感到头痛、头昏、眼花、睡眠不佳,降压药也一直没停,为什么还会发生脑溢血呢 ? 医生问道,老人服降压药过程中,尤其是这次发病前,测过血压没有 ? 病人的老伴的回答是“没有”。

  值班医生告诉病人家属,病人患高血压病后,由于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管腔变窄,管壁变脆,当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脑血管承受的压力过高时,即可能出现脑血管或脑血管上的假性动脉瘤破裂引起脑溢血。一般来说,坚持服用有效的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可防止或推迟脑溢血的发生,同时也可防止高血压对病人心、肾等所谓靶器官的损害。这位老人发病前虽在服降压药,但罗布麻是一种老的降压药,临床实践表明其只对轻度高血压有效,服药中又未定期测量血压,且在发病前出现过头痛、头昏等血压升高的症状,说明病人的血压并未被控制,因而发生了不幸。

  临床实践和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血压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有相当多的病人未及时发现,或发现了在服降压药过程中并未真正把血压降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错误地认为服了降压药就“万无一失”而未定期测量血压,也不知道血压是否真正降下来了,以致在发生严重并发症后才来医院就诊。不久前,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知道自己有高血压者,城市为 35 . 6 %,农村仅为 13 . 9 %,而所有高血压患者中,正在服降压药的城市患者为 17 . 1 %,农村患者为 5 . 4 %,而血压得到控制的城市患者为 4 . 1 %,农村患者为 1 . 2 %。

  因此,高血压病人在医生指导下服降压药时,一定要定期测量血压。初服降压药者,可三天测一次;血压稳定后,可每 1 ~ 2 周测一次。以便根据血压动态,调整降压药的种类、剂量、服药次数,将血压降至较理想的水平:即无脑、心、肾等主要器官受损者,可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如脑、心、肾有损害,则宜降至略高于正常的水平。服降压药过程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不可时服时停,因突然停服降压药可出现“降压停药综合征”,表现为 48 小时内出现血压大幅度反跳,甚至超过原血压的最高水平,且易因此而诱发脑溢血等严重疾病。

高血压日的由来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1998年,我国脑血管病居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在农村居首位。全国每年死亡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约500万~600万,其中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同时,血压升高还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会使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疾患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各级政府对于高血压病的防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起,卫生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曾组织了三次全国性高血压普查。60年代末,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防治项目和相关疾病的监测活动。1987年,卫生部先后成立了全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制订了防治研究的10年规划。自90年代以来,则更加重视高血压的群体防治工作,制定了《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1997年起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以高血压防治为重要内容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1998年,卫生部为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工作、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决定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防治高血压宣传活动的高潮。
高血压小测试
中国卫生部2004年《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
mmHg

mmHg

其他健康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