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你会正确测量血压吗?

 http://www.familydoctor.com.cn/ 来源:华夏经纬网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知识的普及,血压计已逐渐成为居家生活的必备。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血压计和测量血压呢?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连续为您讲述正确的血压测量知识,包括血压测量方式、血压计的选择、测量数据的管理、孕妇血压测量、儿童血压测量等内容。

  量血压需要血压计。目前使用的血压计有汞柱式、气压式和电子式3种。汞柱式虽然使用最为普遍,但因为需要较专业的测量技术,加之汞对环境有严重的污染,汞柱式血压计在未来的使用会受到很大制约。而气压式血压计因为准确度的问题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血压计的易用性和准确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电子血压计将是家庭血压测量的主要工具。

  下面就以电子血压计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下家庭血压测量的步骤:

  1. 室内要保持安静,室温最好保持在20℃左右。

  2. 在测量前,受检者要精神放松,最好休息20~30分钟,排空膀胱,不饮酒、咖啡和浓茶,并要停止吸烟。

  3. 受测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均可,受测的手臂应放在与右心房同一水平(坐时手臂应与第四肋软骨同一水平上,卧时则放在腋中线水平),并外展45度。将衣袖上卷至腋窝,或脱掉一侧衣袖,以便于测量。

  4. 量血压前,应先将血压计袖带内的气体排空,再将袖带平整地缚于上臂,不可过松或过紧,以免影响测量值的准确性。气袋中部对着肘窝的肱动脉(大部分的电子血压计都在袖带上用箭头标出了这个位置),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

  5. 开启电子血压计,并在测量完毕后记录血压测量结果。

  6. 第一次测量完成后应完全放气,至少等1分钟后,再重复测量1次,取2次的平均值为所得到的血压值。此外,如果要确定是否患高血压,最好还要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测量,一般认为,至少有3次不同时间的测血压值,才可以定为高血压。

  7. 如果需要每天观察血压变化,应在同一时间,采用相同体位,用同一血压计测量同一侧手臂的血压,这样测得的结果才更为可靠。

  注意事项:①打气时看袖带是否从旁鼓出,若鼓出应重新缠紧,以免产生误差。②对脑血管意外偏瘫病人,应在健侧上肢测量。因患肢血管可能不正常,以致血压测量不准确。③初诊病人应根据病情分别测左右两上肢血压,以作对照(建议之后固定对血压值较高的那个手臂进行测量)。青年高血压病人可测量上下肢血压以便比较。

  另外,电子血压计的选择也很重要。由于国内暂时还未颁布电子血压计的行业标准,所以市场上血压计的量测准确度参差不齐,甚至有很多血压计厂商鱼目混珠。如果量测误差过大,轻则造成高血压患者的困惑,重则延误治疗时机或引起误诊。

  专家建议,使用经过欧洲高血压协会(ESH)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认证的血压计进行血压量测。据悉,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同时通过上述两项国际权威认证的血压计品牌只有包括瑞士Microlife(迈克大夫)在内的3个血压计品牌。

高血压日的由来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1998年,我国脑血管病居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在农村居首位。全国每年死亡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约500万~600万,其中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同时,血压升高还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会使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疾患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各级政府对于高血压病的防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起,卫生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曾组织了三次全国性高血压普查。60年代末,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防治项目和相关疾病的监测活动。1987年,卫生部先后成立了全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制订了防治研究的10年规划。自90年代以来,则更加重视高血压的群体防治工作,制定了《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1997年起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以高血压防治为重要内容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1998年,卫生部为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工作、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决定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防治高血压宣传活动的高潮。
高血压小测试
中国卫生部2004年《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
mmHg

mmHg

其他健康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