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的大三阳,即是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
幼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前数年至十余年间,病毒和机体“和平共处”,血清中表现为大三阳,因此大三阳也反映了机体中病毒在不断复制繁殖,而届时肝脏的损害通常较轻,有相当一部分被感染者,尤其是女性被感染者,病毒可长期或终身和机体“和平共处”,如此我们称为“病毒携带者”,即机体长期携带了乙肝病毒,而肝脏损害较轻,可以生活到60-70岁以上,没有明显症状,并不一定因肝脏疾病病故,他们主要起着传染源的作用。
而更多的被感染者在13-23岁,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能识别受感染的肝细胞而出现清除这些受感染肝细胞的反应,自然这是机体自身的一种保护反应,其结果是大量病毒被清除,而同时被感染的肝细胞也遭到破坏,如此反复的清除、破坏过程,也就是机体自身的自限性愈复(自愈)过程。若干年后病毒基本清除,血清中的e抗体出现,e抗原相继消失,也就是从大三阳转成了小三阳。由此可见,从大三阳转成小三阳的过程,对大部分的乙型肝炎病人(变异株感染除外)来说象征着病毒被基本清除,或者说基本自愈,将来不会再有肝炎活动,若被感染者在25-30岁前完成此过程,则将来基本不会发生肝硬化、肝癌了。
遗憾的是,仍有相当比例(约2/3)的被感染者,其自身的清除反应,不能完全清除肝内潜伏的病毒,在若干周、月、年后,病毒的复制、清除、肝脏的修复周而复始地进行,因此小三阳又转为大三阳,大三阳又转为小三阳,甚至始终是强强、弱弱的大三阳而病毒未得清除,这部分被感染者的未来,则是肝脏不同程度的纤维化,部分病人40岁左右已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出现了腹水或癌变,此时尽管转成了小三阳,也仅仅表示病毒被大多清除但肝脏损害已相当严重了。部分病人肝硬化后肝炎还在活动,说明清除反应仍在进行,肝脏的损害还在发展,机体自身清除病毒的保护反应,给自身肝脏组织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最终可使人生终于肝脏的病损,真是不可思议而伤心的结果。
由此可见,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若在25-30岁以前完成,对机体来说是完成了清除病毒的过程,肝脏的损害也较轻;如果大三阳转来转去,或持续大三阳,而清除反应(肝炎持续活动,转氨酶反复升高)持续进行,则40岁前后,对大多数慢性乙肝病人来说,即使转成了小三阳,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如果终身持续为大三阳,没有明显的肝炎活动(肝功能始终正常),也许还能生活到60-70岁呢,可见大三阳不一定都要转为小三阳。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是机体清除病毒的表现,但带来的肝脏损害不能轻视。因此,是转为佳还是不转为佳,该转不该转以上的道理就明白了。
报告主题 |
报告人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相关概念及更新 |
魏 来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机制 |
张欣欣 |
核苷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耐药现状及耐药管理 |
任 红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诊监测 |
缪晓辉 |
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耐药的救援治疗 |
侯金林 |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建议 |
成 军 |
抗击HBV耐药:HIV治疗和耐药的启示 |
唐小平 |
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进展 |
闻玉梅 |
乙型肝炎防治进展 |
庄? 辉 |
肝癌的外科治疗 |
郑树森 |
肝衰竭诊疗进展 |
李兰娟 |
肝脏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启示 |
翁心华 |
2008年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临床进展回顾 |
贾继东 |
脂肪性肝病(FLD)的新认识 |
曾民德 |
肝衰竭发病机制及其处理研究进展 |
王宇明 |
乙型肝炎重症化监测综合评估体系的探讨和防治研究进展 |
宁 琴 |
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
李 冰 |
Denver管腹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围手术期处理 |
李津波 |
ESR1 IVS1-401位点rSNP的鉴定及其在慢性HBV相关肝病中的意义 |
晏泽辉 |
Foxp3 siRNA特异性抑制肝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进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体外 |
张恒辉 |
广东省普通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
周永健 |
氨基转移酶检测临床意义及评价注意点 |
陈成伟 |
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进展 |
王贵强 |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抗病毒治疗策略 |
窦晓光 |
HIV/HCV共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
李太生 |
乙型肝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免疫治疗的进展 |
王福生 |
核苷类似物治疗慢加急乙型肝炎肝衰竭前瞻性临床研究 |
胡瑾华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预测HBsAg血清转换的相关因素 |
朱月永 |
可逆性永生化人肝细胞移植治疗CBDL-肝衰竭大鼠的研究 |
潘小平 |
两种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亚型的评价 |
金 晖 |
临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传播途径及个体化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
范 可 |
慢性肝炎与固有免疫 |
白雪帆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低水平发生机制的研究 |
郭红英 |
派罗欣较阿德福韦可更明显降低HBeAg阳性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的HBsAg水平:一项来自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结果 |
孙 剑 |
4城市成年人群甲型肝炎病毒血清抗体流行率调查 |
成元元 |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
叶胜龙 |
肝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三重打击 |
高志良 |
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
牛俊奇 |
王宝恩肝炎基金会介绍 |
|
替比夫定治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第3年疗效和安全性 |
任 红 |
我国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试剂盒检测值的标准化 |
饶慧瑛 |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药物性肝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
王倩怡 |
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更新与解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