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强调,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并不是遗传,而是感染。
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是指患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HBsAg)孕妇(俗称“澳抗阳性”),在妊娠期或围产期将携带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经胎盘、产道等方式传给婴儿,婴儿出生后HBsAg阳性或6个月内转为阳性或发生乙型肝炎。
由于我国人群HBsAg携带者比率高(约12%),约有40%的母亲携带乙肝病毒,其子女约有38%-58%也成为HBsAg阳性。研究资料表明,其中90%将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不仅会使健康人受到感染,而且自身亦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因此,采取对策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措施。
母婴之间传播乙肝主要有三种途径,一种是怀孕时通过脐带和血液传播,一种是在孕妇生产时通过产道传播,另外一种是通过母乳喂养传播。对于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一方面可以使用药物将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的能力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可以在婴儿出生后利用免疫方法阻断来自母体的乙肝病毒。目前,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提倡使用后一种方法。
目前,阻断母婴传播保护率为87.8%%,也就是说,实施阻断母婴传播后,有近9成的婴儿可以不被感染。
报告主题 |
报告人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相关概念及更新 |
魏 来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机制 |
张欣欣 |
核苷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耐药现状及耐药管理 |
任 红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诊监测 |
缪晓辉 |
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耐药的救援治疗 |
侯金林 |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建议 |
成 军 |
抗击HBV耐药:HIV治疗和耐药的启示 |
唐小平 |
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进展 |
闻玉梅 |
乙型肝炎防治进展 |
庄? 辉 |
肝癌的外科治疗 |
郑树森 |
肝衰竭诊疗进展 |
李兰娟 |
肝脏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启示 |
翁心华 |
2008年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临床进展回顾 |
贾继东 |
脂肪性肝病(FLD)的新认识 |
曾民德 |
肝衰竭发病机制及其处理研究进展 |
王宇明 |
乙型肝炎重症化监测综合评估体系的探讨和防治研究进展 |
宁 琴 |
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
李 冰 |
Denver管腹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围手术期处理 |
李津波 |
ESR1 IVS1-401位点rSNP的鉴定及其在慢性HBV相关肝病中的意义 |
晏泽辉 |
Foxp3 siRNA特异性抑制肝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进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体外 |
张恒辉 |
广东省普通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
周永健 |
氨基转移酶检测临床意义及评价注意点 |
陈成伟 |
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进展 |
王贵强 |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抗病毒治疗策略 |
窦晓光 |
HIV/HCV共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
李太生 |
乙型肝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免疫治疗的进展 |
王福生 |
核苷类似物治疗慢加急乙型肝炎肝衰竭前瞻性临床研究 |
胡瑾华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预测HBsAg血清转换的相关因素 |
朱月永 |
可逆性永生化人肝细胞移植治疗CBDL-肝衰竭大鼠的研究 |
潘小平 |
两种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亚型的评价 |
金 晖 |
临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传播途径及个体化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
范 可 |
慢性肝炎与固有免疫 |
白雪帆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低水平发生机制的研究 |
郭红英 |
派罗欣较阿德福韦可更明显降低HBeAg阳性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的HBsAg水平:一项来自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结果 |
孙 剑 |
4城市成年人群甲型肝炎病毒血清抗体流行率调查 |
成元元 |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
叶胜龙 |
肝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三重打击 |
高志良 |
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
牛俊奇 |
王宝恩肝炎基金会介绍 |
|
替比夫定治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第3年疗效和安全性 |
任 红 |
我国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试剂盒检测值的标准化 |
饶慧瑛 |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药物性肝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
王倩怡 |
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更新与解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