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秀》不是一本励志书,但是每一个渴望自由的女人,都应该看看它。它不“作”,也就是说不矫情,不装,实在,扎实,纯洁,利索,机灵又不是抖机灵,清新又不是小清新。因为言之有物,读起来就特别舒服,一点不招人烦。
于晓丹,作家,翻译家,内衣设计师。曾出版小说《1980的情人》,译著《洛丽塔》。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我们大多数人不甚了解的天地,而她已在其中有滋有味地徜徉了许久。2010年6月下旬的一天,位于北京蓝色港湾的“单向街书店”门口贴出一份海报:“内衣设计大师于晓丹与Julia Breitwieser:为你讲述内衣设计的秘密”。如果我不是对“于晓丹”这个名字非常熟悉,我可能不会觉得给她戴上个“内衣设计大师”的高帽有什么不妥,正因为熟悉她,才会在心里惊得了不得:这是那个我熟悉的于晓丹吗?她做翻译、写小说,这我知道,而居然,她还是“内衣设计大师”!
常有熟或不熟的人问我移居美国后改学服装设计是否心血来潮,其实不是。只不过在国内,像我这样没有任何绘画天赋的人,怎么敢想进美院或工艺美院这种高门槛的学府学设计呢?若还是在大学毕业后、甚至工作后,有了一定的岁数,再改学一门风马牛全不相及的专业,更无异于痴人说梦了。可到了纽约,也许是艺术和实用的界限不像我们那样分明,这样的梦就做做无妨......
还没有出校门前老师就常对我们说,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很重要,它很有可能决定你未来的职业轨迹。现在回头看,此话千真万确。虽然你总有可能回到起点再重新选择,但走的路要曲折得多。比如说,如果毕业后直接进入大企业,以后若想为私营小公司工作就会相当困难;反过来也许好些,但还是会有程度不同的“别扭”。倒不是没有被聘的可能,而是即使受了聘也多半难以适应。我的一个朋友走的就是这个途径,最后到了小公司,只干了几天便辞了职,只好再回到大公司里去。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不难理解,在这个行业里,每一种不同的经营模式都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方式......
十几年前我在纽约时装学院上学时,常听我的专业课老师们感叹,“现在可不是从前了。”她们摇着头叹着气,好像很替我们在这时候才进入这一行感到惋惜。我们的老师有不少是从时装工业的前线退回到学校这个大后方的,退回的原因,据她们讲,大多是因为留恋从前,无法适应眼下的工业状况;而从前,大概就只有在校园这块“净土”上才能感受蛛丝马迹了。我偶尔会问,你们口里的“从前”究竟前到什么时候?她们大多不假思索地说,至少是十年二十年前吧,我们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我们学徒的时候;至多可以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甚至更早。
法国人浪漫精致,对待内衣的态度也优雅细腻。英国人看似保守,对待性的问题却有相当开放的一面,世界上最性感的几个内衣品牌都出自英国,比如AgentProvocateur。另外,人们的不同反应,也跟不同地区内衣市场的发展程度有关;而发展程度的不同,又跟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关联。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受紧张的住房条件的限制,内衣里的一大种类──客厅装,就几乎少见,原因嘛,很多人家里根本没有客厅。而在内地市场,虽然如今住房条件得到了可观的改善,但内衣里的一些概念──比如睡衣,却还没得到充分和科学的对待,还是常常见到“睡衣穿上街”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