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2000 多万,另有近2000 万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临界人群”。从发现糖耐量异常到临床诊断为糖尿病,中间可能长达十多年,甚至数十年,因此如何进行筛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除了之前推荐的以空腹血糖来检定空腹血糖代谢障碍,现在还有更多其他的糖尿病组织推荐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来检测患糖尿病的危险。诸多研究结果显示,口服糖耐量试验是一个更好的筛选试验。
通过采用一系列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疗法可以降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转变为糖尿病的几率。一项糖尿病预防计划所做的研究显示:当一个研究对象达到包括总脂肪及饱和脂肪摄入量减少、膳食纤维摄入量增加、运动量增加并减轻体重在内的各项目标后,其随后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因此以促进减重和增加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应该始终是糖尿病管理的一部分。在“中美糖尿病论坛”上,长海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邹大进教授指出,生活干预很难长期坚持,特别是在当今物质丰富、生活节奏快和精神压力大的生活状态下,现代人更难以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改善高血糖的问题,而体重的反弹也更加限制了生活方式对控制血糖长期、有效的干预。实际上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血糖达标率不到10%。
2型糖尿病是个进展性疾病,人体胰岛素分泌的功能将随着疾病的发展而产生进行性衰退,如果不及时治疗,反而会延误治疗时机。血糖控制宜早不宜迟,还因为它有个后续效应,一旦高血糖,蛋白发生糖化反应,线粒体损伤,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修复。因此,由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联合发布的2型糖尿病最新治疗方案呼吁采用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案,即患者在初始治疗阶段时就要使用生活方式干预与二甲双胍药物同时治疗,并且二甲双胍治疗还贯穿在2型糖尿病发展的各个治疗阶段。二甲双胍片是糖尿病的经典用药,使用50年来被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对生活方式干预和最大耐受剂量的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没有达到治疗目标的2型糖尿病病人,应采用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案,使用胰岛素与二甲双胍合并治疗。胰岛素是高效且经济的治疗选择,但其主要的副作用是体重增加和低血糖。两者联合使用在作用机制上有协同作用。首先,胰岛素直接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二甲双胍则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起到相应的作用。其次,二甲双胍与胰岛素的联合治疗可以减少胰岛素导致体重增加的趋势。此外二甲双胍不会导致低血糖,还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降低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性,应贯穿于2型糖尿病治疗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