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百度mip专家冠名文章 > 健康笔记 > 正文

采血管:选对、采准、存好,助力精准诊疗

2024-04-09 15:27:22      

患者小王在进行血液检测时,对采血管的选择、采样方法及储存条件产生了诸多疑问:“医生,这采血管颜色各异,有什么讲究?采血时要注意什么?采完的血样怎么保存?”小王的问题颇具代表性,许多人在进行血液检测时都有类似的困惑。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析采血管的选择、采样方法及储存条件,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配合采血过程。

一、采血管:产品选择有讲究

1,颜色标识:不同颜色的采血管对应不同的检测项目,如紫色用于血常规,黄色用于生化检验,蓝色用于凝血功能检测等。医护人员会根据检测需求选择合适的采血管。

2,添加剂类型:采血管内含有不同类型的添加剂,如抗凝剂(EDTA、枸橼酸钠等)、促凝剂、分离胶等,以保持血液成分稳定,便于后续检测。

4,容量规格:常见的采血管容量有2ml、3ml、5ml等,选择合适容量可避免采血量不足或浪费。

二、采样方法:精准操作,确保质量

1,消毒准备:采血前,医护人员会对采血部位(通常为肘窝处)进行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2,握拳采血:患者握拳使血管充盈,医护人员找准血管,快速刺入采血针,采集所需血量。

3,轻轻颠倒混匀:采血完毕后,轻轻颠倒采血管数次,使血液与添加剂充分混合,避免凝固或分层。

三、储存条件:严谨规范,保障结果准确性

1,温度控制:采血后,血样应立即置于专用冷藏箱内,温度保持在2℃~8℃。

2,时间限制:不同类型检测项目的血样应在规定时间内送检,如血常规一般要求采血后2小时内送检,生化项目则为4小时内。

3,避免震荡: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荡,以防血细胞破裂,影响检测结果。

总结:采血管的选择、采样方法及储存条件直接影响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小王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对采血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表示今后会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共同确保血液检测的质量。希望每一位接受血液检测的患者,都能从本文中收获实用的信息,为精准诊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指导医生:
赵声明

赵声明

北京医院 血液内科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任医师 
擅长疾病:
已从事临床、科研及高干保健工作29年,熟悉贫血、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常见病及... [详细]

(责任编辑:家医羊羊 )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