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健康科普 > 正文

乙类传染病有多少种?

2025-02-27 13:58:29      家庭医生在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乙类传染病有27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

2.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3.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常见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不同类型的肝炎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预后有所不同,如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粪 - 口途径传播,多为急性感染,可治愈;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4. 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多见于儿童,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咽痛、肢体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肢体弛缓性麻痹,留下终生残疾。

5.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传播。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6.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

7.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

8. 狂犬病: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病兽咬伤、抓伤人体皮肤黏膜或舔及黏膜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9.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10.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为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等。

11.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及误食病畜肉的人群。根据感染途径不同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皮肤炭疽最为常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

12.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阿米巴性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症状相对较轻,以果酱样大便为特征。

13.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乏力等。

14. 伤寒和副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16. 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病程可长达2 - 3个月。

17. 白喉: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特征为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和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神经麻痹。

18.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常在生后7天左右发病,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和牙关紧闭为特征。

19. 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20. 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吸入含有病菌的气溶胶而感染。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肝脾肿大等。

21.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男性患者表现为尿道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女性患者表现为宫颈炎、尿道炎等。

22.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根据病程可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梅毒,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二期梅毒可出现皮肤黏膜损害、骨关节损害等;三期梅毒可累及心血管、神经等多个系统,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23. 钩端螺旋体病: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带菌动物的尿液污染的水或土壤而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者仅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等,重者可出现黄疸、出血、肾功能衰竭等。

24. 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急性期患者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慢性期可出现肝脾肿大、结肠增厚等;晚期可发展为肝硬化、腹水等。

25.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临床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退热为特点,可伴有贫血、脾肿大等症状。

26.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2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临床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乙类传染病种类较多,传播途径多样,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了解这些传染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传染病的风险。一旦出现疑似传染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