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心肌梗塞的突发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基础疾病、情绪波动、环境因素等。其发病年龄跨度较大,患病几率也受多种因素影响。 1.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尤其是 45 岁以上的男性和 55 岁以上的女性,由于血管老化,患心肌梗塞的风险增加。 2.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易导致血管损伤和粥样硬化。 3. 基础疾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血管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 4. 情绪波动:过度紧张、愤怒、焦虑等强烈的情绪变化,可能引起血管痉挛,诱发心肌梗塞。 5. 环境因素:在寒冷、高温、雾霾等恶劣环境下,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 6.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肌梗塞病史的人,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总之,预防心肌梗塞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保持平和的心态,同时注意环境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定期体检,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2024-12-19 04:56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心肌梗塞往往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安静或睡眠时,用力大便后发生。发生的原因很多心情激动、悲伤、熬夜、过度劳累、高血压等造成心梗发生。一般情况下做个心电图就能看出来的,一般性这中病是一种老年病,可是现在吃的好了少运动也说不准
2015-11-13 21:25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心肌梗塞患者绝对需要卧床休息1~3天。同时,采取吸氧措施;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监护3~5日,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1周下床活动,2周在走廊内活动,3周出院,严重者适当延长卧床与住院时间。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后经2~3个月,酌情恢复部分或轻工作,以后部分病人可恢复全天工作,但要避免过劳或过度紧张。
2015-11-13 17:11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薛祖洋 医师
冠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你好,心肌梗塞通常与冠心病有关的,是冠状动脉阻塞所致,是很危险的疾病,积极抢救与治疗有可能改善,病情稳定后应该考虑作介入手术治疗。
2015-11-13 13:40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任立存 主治医师
淮北口腔医院
其他
内科
-
心梗疼痛会持续一个小时或数小时不等,心梗很危险如果病情发展严重了就需要做手术了。心梗的病人现在越来越多而且年龄也在逐步的年轻化,建议尽早治疗。
2015-11-13 13:22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一种急症。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发生的局部坏死。95%以上的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如果冠状动脉闭塞较慢,侧支循环形成较好,则可不发生心肌梗死。非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如冠状动咏栓塞、冠状动脉炎、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冠状动脉先天畸形、心肌桥等,均会导致心肌梗死。本病在欧美常见,美国35~84岁人群中年发病率男性为71‰,女性为22%。;每年约有8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45万人再梗死。在我国本病远不如欧美多见,70和80年代北京、河北、哈尔滨、黑龙江、上海、广卅等省市年发病率仅0.2‰~0.6‰,其中以华北地区最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