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郭立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婴儿脐疝是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多因脐部发育不全、脐环未闭等引起。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家长需注意观察,避免孩子哭闹、咳嗽等增加腹压的情况。 1. 病因:脐部组织薄弱,婴儿腹壁肌肉未发育完善,腹内压增高时易导致脐疝。 2. 症状:肚脐部位凸出,安静或平卧时可缩小或回纳,哭闹、咳嗽时凸出明显。 3. 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可初步判断,必要时可进行超声检查。 4. 保守治疗:可用脐疝带压迫疝环,避免疝内容物突出。 5. 手术治疗:如果脐疝直径较大、超过 2 岁仍未自愈或发生嵌顿等情况,需手术治疗。 6. 日常护理:减少孩子哭闹、便秘、咳嗽等,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总之,婴儿脐疝多数预后良好,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024-12-19 00:02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俊相 住院医师
威县妇女儿童医院
二级甲等
外科
-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若仅有腹腔液进入阴囊内,即为阴囊水肿.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4%,男生是女生的10倍,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于两侧. 小儿腹股沟疝气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还由于疝囊内的肠管或大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导致疝气嵌顿,引起腹部剧痛以及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不及时处理还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小儿疝气应该及早进行彻底治疗.现在疝气医院划分到普外科,去了医院就建议手术,所以很多患者没有更好的认识疝气病情,走入治疗误区.1.小儿疝气不能等. 小儿疝气一般在小孩出生后很快就会发生,发生率较高.当孩子哭闹,奔跑等用力过猛的情况下就会在阴囊/阴唇上方看到包块,安静后又消失,因此有些孩子发病很长时间家长还不知道.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留下终身的遗憾.小儿疝气一般不会有明显不适.一旦病情发展,肿块下坠接近阴囊/阴唇,就会造成孩子活动及行走不便,严重时会发生嵌顿不能还纳,甚至威胁生命.同时,一旦发生嵌顿,孩子往往会承受不少痛苦. 2.若发现孩子无故反复哭闹,家长要检查一下有无疝气的发生.发现疝气后,要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 3.幼儿疝气病的治疗 a.小儿疝气患者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哭闹,咳嗽,便秘,生气,剧烈运动等. b.疝气患者应注意休息,坠下时,用手轻轻将疝气推回腹腔. c.疝气患者应尽量减少奔跑与久立,久蹲,适时注意平躺休息. d.疝气患者应适当增加营养,平时可吃一些具有补气功效的食物如扁豆,山药,鸡,蛋,鱼,肉等. e.稍大一些的幼儿疝气患者,应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体质. 除少数婴儿疝气外,大部分腹股沟疝气不能自愈.随着病情的拖延,疝气包块逐渐增大,会给治疗带来难度,并且,腹股沟疝气容易发生嵌顿(疝气包块被卡住无法回纳)和绞窄,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小儿疝气均应尽早接受彻底的治疗.
2015-11-14 04:40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轩存旺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脐疝(umbilicalhernia)是小儿肠管自脐部凸出至皮下,形成球形软囊,易于压回.较常见,发病率与种族有关,黑人发病率较高.脐部可见一球形或半球形可复性肿物.小儿安静卧位时,肿块消失.哭闹,咳嗽,直立等使腹压增大时肿物出现.新生儿小婴儿平时永不消失,但以手轻压可使疝内容物还纳入腹腔,并可闻气过水声,亦可摸到未闭的脐环.直径多为1cm左右,2~3cm者罕见.脐疝多无症状,个别可有局部膨胀不适感.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处,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这就造成了脐疝发生的条件.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的发生,疝囊为突出的腹膜,表面有皮肤覆盖,皮肤与腹膜之间为薄层结缔组织,突出的内脏多为小肠,大网膜等,很少发生嵌顿.绝大多数脐疝2岁内可以自愈,随着年龄增长,腹肌逐渐发达,疝孔常能逐渐狭窄缩小而闭合,故不需任何治疗.但年龄在4岁以上或脐环直径超过2~3cm以上者,则应考虑手术切除疝囊,修补腹壁缺损.2岁以上小儿未闭合的脐疝,可考虑使用一般腰带,束带胶布或硬币压紧疝环方法也可使用.但新生儿,小婴儿最好不用,使用不当易引起脐部发炎肿胀,以致穿破.
2015-11-14 01:45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许宗彦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肚脐眼”突出,医学上称为“脐疝”,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缺陷。婴儿出生后,脐部是一个先天性薄弱点,凡是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都能使脐疝外突,例如咳嗽、打喷嚏、哭闹等。小儿安静或平卧时,突出的肠子返回腹腔,肿块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肌发育,疝孔逐渐缩小,最后闭合,脐疝消失。一般在1~2岁以上,小脐疝(直径在2厘米以下者),可请小儿外科采用保守疗法,用胶布粘贴,每1~2周更换一次。此法的缺点是胶布容易刺激皮肤,应仔细观察贴胶布处有无皮炎,绝不可在家自行乱贴。若经保守治疗无效或脐疝孔较大,则应去医院手术治疗,其效果甚好。 脐疝病儿一般并无痛苦,并不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仅极少数发生肠子嵌顿。个别小儿可能因局部膨胀而有不适感觉。有些家长为了不使其脐疝膨出,使小儿尽量少哭或不哭,对小儿百依百顺,日久后会造成心理发育障碍,必须注意这一点。
2015-11-14 01:02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任立存 主治医师
淮北口腔医院
其他
内科
-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疝气的症状最主要的是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婴儿多系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或健康门诊时发现的.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的上升,最常见的原因是哭泣,其他的还有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的出现,肿块可能只见于腹股沟区,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当病儿安静或睡眠时,则忽隐忽现.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痛的肿块.除了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之外,有些小孩会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也有些可能会变得易哭,不安等.阴囊疝气太大则会引起行动的不便.临床常见的疝气治疗方法一,儿童疝气可采用单纯的中药疝气袋疗脐疝袋法治疗即可治愈各种腹股沟疝气和脐疝.二,中药疗法:中药橘核丸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从而使疝气减轻;不足之处是无法控制疝气脱出.常用中成药有疝气内消丸,桔核丸,补中益气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调,纱布包敷脐部等,适用于中老年人.三,中药疝气袋脐疝袋疗法:能迅速起到温阳散寒,理气生肌之功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筋膜)新陈代谢,促进疝环口周围肌肉与筋膜增长,加速内环口的闭合,以达到治愈目的.(注意:强弓牌中药疝气袋脐疝袋是国家专利产品,结构合理,治疗效果较好).
2015-11-13 17:55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脐疝? 发生于脐部的腹外疝统称为脐疝(umbilal hemia),女性多于男性,成人中以肥胖者居多;新生儿比成年人多。婴儿脐疝多为易复性疝,常干哭闹、咳嗽、排便或排尿困难时于脐部出现圆形肿块,安静、平卧时可消失,很少发生嵌顿,用手指可清楚地扪及脐环的边缘,并有咳嗽冲击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