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诊断绒癌,其发病机制是什么?
我的朋友的女儿,产后初步诊断是绒癌。怎么呀,生小孩子时,是侧切。现在医院已经排除子宫外孕。绒癌发病机制是什么呀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申兰阔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绒癌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妊娠相关因素、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因素和内分泌失调等有关。 1. 妊娠相关因素: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后,残留的滋养细胞异常增生,可能引发绒癌。 2.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增加了患绒癌的风险。 3. 病毒感染:部分病毒可能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从而促使绒癌的发生。 4.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失衡,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异常的滋养细胞,导致其过度增殖。 5. 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的紊乱,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可能对滋养细胞的生长产生影响。 总之,绒癌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产后女性,应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定期复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2024-12-18 20:37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俊相 住院医师
威县妇女儿童医院
二级甲等
外科
-
原发性卵巢绒癌的特点:肿瘤多为单侧性,右侧较左侧多见。肿瘤直径8~30cm,为有包膜、实性、质软而脆易碎的出血性肿物。多为棕红色,有广泛出血、坏死,常常在肿瘤边缘找到少量存活的瘤组织。形态与子宫绒癌相同,如为混合型可出现其他生殖细胞肿瘤的形态。1.镜下有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混合构成的条索或网状结构,合体滋养细胞可分泌HCG。镜下形态亦同子宫绒癌,由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构成。因其他生殖细胞肿瘤特别是胚胎性癌常有不等量的合体细胞,诊断必须同时具备两种滋养细胞。2.绒癌典型的肿瘤体积较大,单侧,实性,质软,出血、坏死明显。形态同子宫绒癌。如为混合性,则大体上可出现其他生殖细胞肿瘤的形态。3.转移主要为血行转移至全身器官,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其次是肝、脑、肾、胃肠和盆腔脏器,非妊娠性绒癌的淋巴转移要较妊娠性绒癌多见。
2015-11-13 22:03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孔书雪 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病情况大约为0.0001%~0.36%,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偶尔发生于未婚妇女的卵巢称为原发性绒毛膜癌,在50年代,死亡率很高,近年来应用化学药物治疗,使绒癌的预后有了显著的改观。
2015-11-13 17:57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崔立静 医师
中原油田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光明医院
一级
内科
-
你好,原发性卵巢绒癌的特点:肿瘤多为单侧性,右侧较左侧多见。肿瘤直径8~30cm,为有包膜、实性、质软而脆易碎的出血性肿物。多为棕红色,有广泛出血、坏死,常常在肿瘤边缘找到少量存活的瘤组织。形态与子宫绒癌相同,如为混合型可出现其他生殖细胞肿瘤的形态。
2015-11-13 14:44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