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 T 波改变且多种疾病,如何应对?
脑电图检查为T波改变,早上起床不停地打哈欠,眼泪直流,等做20-30分钟锻炼后就好了,晚上睡眠不好,经常靠安眠药入睡,CT检查右脑动脉、左腿动脉有斑块。还患有胆汁反流性胃炎及食道增生。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脑电图检查为 T 波改变,伴有晨起不适、睡眠问题、动脉斑块、消化系统疾病等。这些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心血管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失调、生活习惯不佳、消化系统炎症以及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等。 1. 心血管方面:T 波改变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等情况。右脑动脉、左腿动脉有斑块,易影响血液循环。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来预防病情进展。必要时,使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 2. 神经系统:睡眠不好可能导致脑电图异常,影响精神状态。要调整作息,避免压力过大。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地西泮、艾司唑仑等助眠。 3. 生活习惯:晨起打哈欠、流泪,锻炼后缓解,可能是睡眠不足或身体未充分活动。应保持规律作息,适度锻炼。 4. 消化系统:胆汁反流性胃炎及食道增生,与胃酸反流、胃动力不足有关。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可服用奥美拉唑、莫沙必利等药物。 5.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易出现多种健康问题。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 总之,对于这些复杂的健康状况,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2024-12-20 04:00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轩存旺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目前的症状,还是建议合理的试试用一点西洋参试试的,
2015-11-15 11:52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庆松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每个人每天晚上睡觉都会做梦,但有些梦是我们不能意识到的,就会认为没有做梦,而事实上,只有浅睡眠的人才会意识到自己做过梦,深度睡眠的人是意识不到的.这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会做梦,也可以解释你为什么经常打呵欠,浅睡眠是说你的睡眠易醒,说明你的休息时不彻底的,而且做梦会使人觉得疲劳,不能让人的内分泌和精神得到很好的回复.要想睡觉质量提高,就要养成良好的睡眠规律.晚10点到凌晨2点是睡眠的最佳时间,是人体调节内分泌和恢复肌体能量的时间段,在中医上称之为“子午觉”.白天的工作要做完,不给第二天留债.不然我们的精神会因考虑未做完的事处于兴奋的状态,致使难以很快入睡.就算白天的事太多的确难以完成,那就要形成良好的心态,不要给自己心理负担.多做运动,运动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如果你是喜欢安静的,则以瑜伽为佳.如果你是好动的,则以跑步,球类为佳.睡眠是人休息的最好方式,不能以休闲代替,睡眠好了,肌体能量的恢复和精神状态的恢复都会让你觉得很有力量.
2015-11-15 08:55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孟庆福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你的睡眠质量不是特别好,睡前放松一下喝一杯牛奶,不要太劳累,别看过于紧张的电视节目,会有改善的!
2015-11-15 02:53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孔书雪 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打哈欠似乎不只表示人累了,它还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体内状况的改变.研究显示,当人累了,醒来,或其他时候当警觉状态有所改变时,都会打哈欠.打哈欠的特征是,嘴巴张开深深吸一口气,而下巴与全身的肌肉也跟着伸展开来.许多种动物都会打打哈欠,而这个动作牵扯到无意识大脑与身体的互动.打哈欠,是人类身体的一种有益的生理性反应,不要认为在公众场合下打哈欠有伤大雅,因而拼命予以抑制,也不要误认为打哈欠是一种疾病信号,从而忧心忡忡,如果你不断地想打哈欠,说明你疲劳了,应该适当地活动一下或休息.肺脏不一定会侦测到氧气的不足.而且,子宫内胎儿的肺脏虽还不能换气,但胎儿已经会打哈欠了.此外,呼吸与打哈欠的动作受控于不同的脑区域;当位于大脑下视丘的旁室核氧浓度变低时,就会让人打哈欠.除了其他的功能,下视丘的旁室核似乎就是大脑的「哈欠中枢」.旁室核含有某些可以引起打哈欠的化学讯息分子,包括多巴胺,甘胺酸,催产素与促肾上腺皮质素.以促肾上腺皮质素为例,它会在夜间及醒转前大量分泌,引起人们打哈欠与伸展肌肉.打哈欠还有利于养护眼睛,德国保健协会建议,长时间面对电脑的人,如果想让眼睛休息一下,打个哈欠当是最为方便和有益的.最佳的打哈欠方法是伸一伸懒腰,张开嘴巴,下巴左右移动,就像骆驼吃东西的样子.
2015-11-14 22:18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