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检查发现胎儿左肺高回声团是肺囊腺瘤吗?
23+3四维看出…头围215左肺中下部可见上下径约36mm.左右径约27mm,前后径约33mm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内回声尚均.麻烦问一下这个是肺囊腺瘤吗?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孟庆福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胎儿四维检查中发现左肺中下部的高回声团,是否为肺囊腺瘤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包括回声团的具体特征、胎儿的整体发育情况、家族病史、后续的复查结果等。 1. 回声团特征:边界清晰、内回声尚均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但不能仅据此确诊。还需观察其形态、血流情况等。 2. 胎儿发育:需评估胎儿其他器官的发育是否正常,有无合并其他畸形。 3. 家族病史: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的肺部疾病史,这对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4. 后续复查:可能需要多次复查,观察回声团的变化,如大小、形态等。 5. 专业诊断:最终的确诊通常需要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和医生的临床经验。 总之,仅凭一次四维检查发现的左肺中下部高回声团,不能直接确诊为肺囊腺瘤。需要综合考量上述多种因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2024-12-25 02:49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印亮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理疗科
-
(一)支气管类癌又称类癌型腺瘤占原发性肿肿瘤的1%~7%,占支气管腺瘤的80%~90%。好发于大的支气管。来自支气管壁的kulchitsky细胞。80%为中央型,只有1/5发生在亚段以下的周围支气管。肿瘤倾向于支气管粘膜下生长。若向管腔内生长,则多形成表面光滑、血管丰富的息肉样肿块,阻塞管腔,可引起阻塞肮气肿,肺不张或肺炎,甚至肺脓肿;若向管壁内、外生长,则可形成典型的哑铃状肿块。本瘤多数有完整的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或淡红色,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楚,易与肺剥离。亦可突破包膜呈浸润性生长。不典型类癌患者70%有局部淋巴结、肝或骨转移,而典型类癌远处转移率低于5%。
2015-11-18 08:32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支气管腺瘤为起源于支气管粘液腺体、腺管上皮或粘膜下的细胞的一组良性肿瘤,但有恶变倾向。常发生于30~50岁,平均45岁。男女发病率相仿。支气管腺瘤的确诊年龄较支气管癌早。症状随肿瘤生长部位和支气管腔有否阻塞,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而异。发生出肺的边缘部多无症状,常在X线检查时发现。若发生于较大的支气管,初期即出现刺激性干咳,反复痰血。肿瘤增大,可发生局部阻塞性肺气肿和局限性固定哮鸣音。管腔全部阻塞,可出现肺不张。阻塞远端的肺继发感染,可发生肺炎、肺脓疡或支气管扩张。由于腺瘤为良性,故症状存在时间较长,有的长达5~15年才确诊。若发生恶变转移,其症状与其他癌肿转移相似。少数支气管类癌患者可出现阵发性皮肤发红、腹痛、腹泻、哮喘和心动过速等类癌综合征,或向心性肥胖、高血压、水肿、乏力、低血钾性碱中毒及色素沉着等异位ACTH综合征表现。病理变化
2015-11-18 01:35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肺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气具有通调水道,推动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所以前入提出了“肺主行水”的理论。由于肺为华盖,是脏腑中位置最高的一个器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中医学认为,体内水液的代谢,不仅与脾主运化,肾司开合相关,而且也与肺气宣降有密切关系。所以,肺主行水这一功能,也是依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完成的。一是肺气宣发,水精四布:水饮进入胃肠,通过“脾为胃行其津液”,水精便由脾上输于肺,肺气宣发而“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迅速地布散到全身。“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护卫各个组织器官,其中一部分被身体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水分,也通过肺气宣发,从呼吸、皮肤、汗孔蒸发和排泄于体外。二是肺气肃降、液浊下行;肺气肃降,促使上焦的浊水不断下行到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下输膀胱,从而保持着小便的通利。肺主行水的这一过程,在《内经》里已经作了概括。《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里所说的“水道”是指体内水液输布和排泄的道路。“通调水道”是指肺气宣发和肃降,促使水道畅通,推动水液正常输布和排泄的作用。肺气宣发,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而布散到全身;肺气肃降,则促使在上焦的浊水下行,而“下输膀胱”。肺主行水,是肺气宣发肃降在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过程中起着通调水道的调节作用。若肺气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职能,则可出现水液输布和排泄发生障碍的病变。肺气失于宣发,就会形成腠理闭塞而出现无汗、肌肤浮肿等肺气失宣的病态;肺气失于肃降,则可导致水道不通而出现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肺气不降的病态。这些现象,都是由于肺气在调节水液代谢方面的功能障碍,而发生“上窍不通,下窍不泄”的病理变化。所以,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从而使“上窍得通,下窍得泄”,所谓“提壶揭盖”法,是中医治疗无汗而肌肤浮肿,或小便不利而全身水肿的常用方法。
2015-11-18 00:16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