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贺涛 主治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不具有遗传性,但少数情况下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其发病主要与药物因素、化学毒物、电离辐射、病毒感染及免疫因素等有关。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抗肿瘤药等,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2.化学毒物:如苯及其衍生物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电离辐射:如 X 射线、γ 射线等,可损害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 4.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微小病毒 B19 等,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功能。 5.免疫因素:部分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异常,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损。 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大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遗传因素不是主要原因,但如果家族中有类似疾病,仍需注意。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血液内科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2024-12-25 15:10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庆松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再障是因为髓造血干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损伤性血液病。目前确切的病因还并不明确,大多是后天因素所致,与遗传的关系不是太大。
2015-11-19 10:19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史东岳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复健康!我来给你谈谈关于“再障”的问题。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plasticanemia,AA),是由于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导致造血组织功能减退或衰竭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的一组综合征,是造血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再障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再障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而慢性再障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均相对较轻。虽然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在中国年发病率0.74/10万,其中急性再障为0.14/10万,慢性再障0.6/10万。在中国及亚洲某些地区以青少年居多,而欧美各国以老年居多。西医对其病因未完全阐明,认为主要与药物、化学、放射线、生物、遗传等因素有关。治疗也较为困难,除一般支持疗法外,慢性再障的首选药为雄性激素,但疗效不高,副作用明显;对急性再障更缺乏好的对策,因而病死率较高。此外,对脾切除的评价也不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1)早期诊断和治疗。2)加强支持疗法,包括防治出血和感染的多种措施和必要的输血。3)采用改善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4)分型治疗:对急性再障、慢性再障治疗上应区别对待。5)联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或药物合用。6)坚持治疗:治疗慢性再障,一般应坚持用药半年以上,过早换药可能影响疗效。7)维持治疗:病情缓解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需维持治疗,这对巩固疗效有重要的意义。8)脱离和病因的接触。9)考虑有无脾切除的适应证。10)考虑骨髓移植的可能性。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点击“采纳为答案”。
2015-11-19 08:48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肖起涛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要看怎么理解"遗传",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容易得再障,但是如果环境没问题绝大部分这种孩子是不会发生再障的.
2015-11-18 21:42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有一定的遗传基因。
2015-11-18 18:45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不良(低下)性贫血,又称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d hypoplastic anemia)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将无原因可查者称为原发性再障,有病因可查者称为继发性再障。据国内统计前者占再障病例的70%~80%,后者约占12%~30%。国外报道各占50%左右。另有一些再障(如Fanconi综合征和暂时性骨髓抑制)的病程和预后均不同于慢性继发性再障。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国发病不多,每年0.74/10万人口,其中每年有0.14/10万人口为重型再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