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薛祖洋 医师
冠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白塞氏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异常、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等有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等。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2.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如链球菌、结核杆菌、疱疹病毒等,可能诱发白塞氏病。 3.免疫异常: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 4.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环境、接触化学物质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5.生活习惯: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与发病有关。 总之,白塞氏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患者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习惯,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2025-01-09 06:08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孟庆福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白塞氏病是以血管炎为主要病理基础的慢性多系统疾病,免疫失调是白塞病发病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磷和铜的偏高、锌和硒的缺乏),感染(细菌和病毒是白塞病发病的原因之一,特别是患有结核史或者正在患有结核病的人感染白塞病的几率更高)也会引发白塞氏病。
2015-11-26 05:29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印亮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理疗科
-
您好,白塞氏病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因此发现病情,最好尽早治疗。治疗白塞氏病可以采用“中西医四联疗法”疗法彻底治好。“中西医四联疗法”是一套科学有效的集“引火归元”平衡法、“加味甘露饮”、“五味含化散”、“重组细胞生长因子”、“脉冲光能治疗仪”于一体的口腔粘膜综合治疗方法平时要注意均衡营养,进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油腻和“上火”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勿“着急上火”,避免情绪剧烈波动。慢性有氧运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015-11-26 00:51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强 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普内科
-
白塞氏病属于口腔黏膜疾病,建议到专业的口腔黏膜科接受正规的检查。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慢性疾病。临床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和眼部病变最为常见,但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临床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疼痛,生殖器溃疡,关节疼痛或肿胀,消化道症状,不少人伴乏力、纳差、低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 目前一些患者为了图方便、就习惯采用一些激素药物治疗,这类药物起到缓解白塞氏病的症状,但是长期使用下去,人体会产生抵抗力,而且也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更会延误病情的治疗时间;也有不少采用涂抹药膏和饮食上的调理。这些方法都只能起到暂时的调节,但是次数多了就不起任何效果,还会耽误病情;所以为了避免这些弊端,我院独创的中医治疗方法专业治疗白塞氏病。因为中医治疗白塞氏病是根据五脏六腑之间的中心,来调理身体,使之趋于平衡,所以最后才能达到治愈的根本目的,不复发,此治疗也赢得了患者朋友们的一致认同,并且在医学界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有其它疑问,请点击头像向我提问。我会在第一时间给您答复。
2015-11-26 00:28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肖起涛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你好!白塞病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疾病。此病为免疫异常性疾病,与病毒、链球菌及结核菌等感染因素引起的过敏有关,部分患者有遗传易感性。白塞病主要根据复发性口腔溃疡,同时存在以下四点中的两点即可诊断1.复发性生殖器溃疡、2.眼部损坏、3.皮肤损害、4.针刺反应阳性。
2015-11-25 22:12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白塞病? 白塞病(Behcet'sdisease),又称白塞综合征(S-S)、贝赫切特综合征、口一眼一生殖器三联征等。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疾病。口腔、眼、生殖器、皮肤为本病的好发部位,可累及多个系统,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部分患者遗留视力障碍,少数因内脏受损可危及生命,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因土耳其眼科医生Hulusi Behcet于1937年首先报道而命名之。以口腔溃疡为最基本的病损,发生率达100%。皮肤病损、生殖器溃疡、眼疾发生率分别为90%、80%、40%左右。此外,关节以及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等多系统的病变,虽发生概率较小,但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其发病原因与免疫、遗传、微循环障碍等有关,现代西医学尚无理想控制病情的药物。BD在地中海沿岸、中东及远东地区(中国、日本、朝鲜)发病率较高,20~40岁男性多见,在英美等国女性患者比例较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