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腭反复流血该如何处理?
前一阵子感觉口腔有血性味,去医院口腔科看的是牙龈出血。后来自己好了,可是现在又出现了,出血部位在软腭,就是舌根可以接触的那个部位。有时出,有时不出,喝热水后感觉会更严重。我觉得以前出血部位也应该是那里,我现在很担心,请问我该怎么办?软腭流血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强 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普内科
-
软腭反复流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局部损伤、炎症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肿瘤等。 1.局部损伤:软腭受到外力刺激,如进食尖锐食物、过度刷牙等,导致黏膜破损出血。应注意避免刺激,保持口腔清洁。 2.炎症感染: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蔓延至软腭,引发炎症和出血。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治疗,同时注意口腔卫生。 3.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出血。需要进行血液检查,明确诊断后针对病因治疗。 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 C、维生素 K 缺乏可能导致出血。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5.肿瘤:软腭部位的肿瘤也可能引起出血,这种情况较为严重。需要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 软腭反复流血不容忽视,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饮食习惯。
2024-12-12 01:24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轩存旺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发热期呈现口腔软腭形态各异的出血点;同时伴病初PLT“锐减”;随病情好转而“骤升”。上述两项未见文献强调,国内同行常有报道;而本组阳性率为100%,以后通过特异性血清学检测及恢复期呈多尿量而证实。据此,我们认为上述两项可作为EHF临床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参考指标”的实用价值 本指标的价值在于:明显早于血清学诊断时间。EHF特异性抗体一般产生于3~5病日,而此参考指标只需观察软腭及检验PLT即可迅速临床早期诊断,入院当日1h诊断率为85%,平均诊断为2.5h,从而赢得了抢救时间,降低了病死率,本组为1.5%较文献报道的5%~15%明显减低;简便、经济、易行,适用于暂无条件开展血清学检测的基层单位。
2015-12-04 02:37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浩庆 医师
肇庆市大旺开发区医院
一级
全科
-
软腭动脉主要来源是腭升动脉,其次是咽升动脉腭支、腭小动脉和扁桃体动脉。 腭升动脉起于面动脉(60%),颈外动脉(30%)或舌动脉(10%),经咽前外侧壁上行于茎突舌肌与茎突咽肌(74%),或茎突舌肌与翼内肌(22%),或茎突咽肌与咽上缩肌(4%)之间。在进入软腭之前分出肌支至茎突咽肌、茎突舌肌、咽腭肌、咽上缩肌、腭帆张肌及腭帆提肌,经咽侧壁间隙迂曲行向颅底时,向上分支至咽鼓管圆枕区与咽升动脉腭支相吻合。该动脉腭支出现率为100%,起始处外径(1.42±0.30)mm。向前内侧行走于腭帆提肌与腭帆张肌之间,然后转向下内侧方分支进入软腭,入软腭前在咽侧的外径为(1.08±0.23)mm。 咽升动脉起自颈外动脉(80%)、枕动脉(15%)或颈动脉分叉处(5%),经咽后外侧壁上行伴颈内动脉至颅底,其外侧为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舌下神经和颈外动脉;前外侧为茎突舌肌、茎突咽肌;后侧为交感干和椎前肌。上行途中分出2~3支咽支至咽壁组织和肌肉,并分支至椎前肌,至颅底后分出脑膜后支和鼓室下支。在颈动脉管外口内侧发出腭支(出现率55%)转向内下走行,穿过咽枕筋膜进入软腭后外侧,沿腭帆提肌后缘之咽旁间隙组织至软腭,并有分支至腭帆提肌。该动脉起始处外径(1.56±0.33)mm,腭支外径(0.85±0.32)mm。 腭小动脉起自腭降动脉,穿出腭小孔后由前外向后内走向软腭中线,出现率100%。每侧1支占2/3,每侧2支占1/3。一般与1~2支腭小神经伴行。外径(0.50±0.22)mm。 扁桃体动脉主要起于腭升动脉(40%)或面动脉(35%)主干,向后上方走行于茎突舌肌深面(44%)或浅面(56%),在茎突舌肌上方分出肌支至咽上缩肌和咽腭肌后,由扁桃体下方进入扁桃体,其至软腭的分支走行于咽上缩肌,咽腭肌与扁桃体之间,或舌腭肌深面或浅面,向前上走行至软腭后份口腔侧粘膜。该动脉起始处外径(0.96±0.26)mm,腭支外径(0.42±0.14)mm,出现率100%。
2015-12-04 01:41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