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任立存 主治医师
淮北口腔医院
其他
内科
-
胆囊息肉是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多为良性。对于 4*4 毫米的胆囊息肉,处理方法取决于息肉的性质、症状、患者个体情况等。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定期复查、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 定期复查:每 6 - 12 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等变化。 2. 调整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避免暴饮暴食。 3. 药物治疗:若合并胆囊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消炎利胆片、熊去氧胆酸等药物。 4. 手术治疗:如果息肉短期内迅速增大、伴有明显症状或存在恶变风险,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胆囊。 5. 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总之,对于 4*4 毫米的胆囊息肉,患者不必过于紧张,但也不能忽视。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定期复查,以保障胆囊健康。
2024-12-12 16:56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强 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普内科
-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亲切非结石性病变总称.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 (1)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 (5)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 (6)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
2015-12-05 05:56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尹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得了此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假如息肉恶变,成为胆囊癌,其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又不愿意手术者,应当严密随访,定期复查B超,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20余种,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5%以上,且男性居多.国外1999年对19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10926例,占5.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5.9%,最多见于30~4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为4.5%,最多见于40~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199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9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1)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199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其中94%直径10mm,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在10年内施行的12153例胆囊切除中,仅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9.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主要靠影像带诊断,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2.7%,特异性为94.8%,假阳性率为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既简便又可靠.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样病变,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要根据息肉大小,良性和恶性等不同,给予手术治疗.(1)胆固醇息肉:大多数人无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时应每3~6个月予以B超随访,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如胆囊功能良好,可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直径往往10mm;③广基或蒂粗大;④病变增长;⑤年龄>50岁;⑥合并胆石.但有专家强调,对直径
2015-12-05 05:54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往往在体检或其他目的的检查中发现或因其他疾病切除胆囊后发现,分为炎性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多数无临床表现,如息肉较大,可出现右胁隐痛,或牵及右肩背,可伴有消化不良等类似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本病偶可发生息肉样原位癌。胆囊息肉的发病以中青年为主,30-50岁的人群占了总病人数的57.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