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月宝宝患海绵状血管瘤如何应对?
妹妹家小孩出世一个月的时候她就发现宝宝舌尖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青紫色肿块,当时没怎么重视,谁知道十个月的时候,瘤体蔓延到整个下鄂,一家人全都慌了,赶紧到大医院去治,医生说这是海绵状血管瘤。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保福 主治医师
威县常屯卫生院
一级甲等
妇产科
-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畸形疾病,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其形成原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局部注射治疗、放射治疗等。 1. 形成原因:可能与先天遗传因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激素水平变化、局部创伤及感染等有关。 2. 症状表现:瘤体大小不一,可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如皮肤、黏膜、肌肉等,表现为青紫色肿块,质地柔软,按压可缩小。 3. 检查方法:常用的检查有 B 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有助于明确瘤体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4.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如普萘洛尔、泼尼松、西罗莫司等,需遵医嘱使用。 手术治疗:适用于瘤体较大、影响功能或有恶变倾向的情况。 激光治疗:对于表浅的血管瘤有一定效果。 局部注射治疗:常用药物有平阳霉素、聚桂醇等。 放射治疗:一般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5. 治疗注意事项: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注意有无不良反应。治疗后要定期复查,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 海绵状血管瘤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就诊,积极配合治疗。
2025-01-16 11:33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尹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大量的血管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它的生长、扩大的方式是向周围组织穿入、侵蚀,破坏周围的组织,如任其发展,可严重破坏所在器官的形态及功能,甚至破溃出血,如果血管瘤生长在面部,必然要影响美容,严重者可使面部五官畸形。在颈部、咽喉部,容易因进食而导致破溃,可危及患者生命,这是海绵状血管瘤的危害中最严重的。 在功能部位,如眼球、舌头、手指、足趾、阴茎、阴蒂及关节等,可影响这些部位的功能。如果血管瘤巨大,无论生长在什么部位都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
2015-12-17 02:47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许宗彦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你好,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见损害是影响进食。在颈部、咽喉部简单因进食而招致破溃,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在功用部位,如眼球、舌头、手指及关节等,可影响这些部位的功用。血管瘤还可发作感染、溃疡、出血乃至恶变,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影响患者的正常运动及劳作,病况严峻的,还可惹起肢端坏死与截肢的结果。当海绵状血管瘤因外伤亦或是继发感染发作破溃时,很可能会惹起严峻失血或呈现生命危险。
2015-12-16 22:04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贺涛 主治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海绵状血管瘤以四肢、面颈部、躯干较常见,同时也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有增长的倾向,体积无限增大。发展到严重时,可破坏邻近的周围组织,使肢体变形,甚至破坏致残。海绵状血管瘤的危害,取决于它的生长部位、大小及组织成份。如果血管瘤生长在面部,必然要影响美容,严重者可使面部五官畸形;在颈部、咽喉部容易因进食而导致破溃,可危及患者生命。
2015-12-16 21:37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脑血管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毛细血管血管瘤等,脑血管瘤是起源于中胚叶细胞的胚胎残余组织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小脑,偶见于脑干和脊髓。本病有遗传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为多,高峰年龄为30-4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脑血管瘤病程长,约80%患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病变位于小脑者可达95%,脑血管瘤主要表现为间断性枕下痛;60%患者有呕吐、眩晕、复视;影响脑脊液循环者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60%患者有眼震和共济失调,其次为颅神经和锥体束征。
2015-12-16 11:57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cavemous angioma,CA)又称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nousmalformation),指的是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位于皮肤及黏膜下,是一种血管畸形,常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病,呈大而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斑块状柔软肿物,表面皮肤可以正常,淡紫色或紫蓝色,指压后可以缩小。多发生在女性,女性发病比男性多2~3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