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性别:女年龄5岁.反复发烧20天.最初发病为高烧,扁桃化脓,医院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输液4天,用药头饱曲松,炎虎宁,新青2,病情好转,脓点消失.出院3天又发烧,医院又以化脓性扁桃体炎以相同药物治疗6天.出院3天后体温仍然低烧.此时小孩症状增多了咽喉疼痛,转院治疗,经查血常规(5分类)变异淋巴细胞0.37,B超显示肝脏肿大,脾脏轻微肿大,肝,肾功能正常,大小便正常.医生诊断为传单.此时已不发烧,体温正常.输液阿奇霉素,炎虎宁,维生素C,2天后咽喉不疼痛,这三组药总共输5天,复查血常规变异淋巴细胞0.19,停了阿奇霉素和VC,只输炎虎宁,3天后查血常规变异淋巴细胞增至0.29,肝脏正常,脾脏轻微肿大,咽喉淋巴轻微肿大.请问我女儿病情是否能确证为传单,若是那么在好转吗?变异淋巴细胞为何降下去之后又升了上来,这是正常现象吗?如果是,大概还需要多久才能治愈?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孟庆福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系由Epstein-Barr(E-B)病毒所致.该病毒形态上很像疱疹病毒,其特征包括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血淋巴细胞增多和异常,血中有嗜异凝集素.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潜伏期成人为33~39天,儿童10天左右.起病缓慢.常有头痛,乏力等前驱症状.发热为无定型,可以短暂微热,也可高热,体温高达40~41℃,热型为不规则性或稽留热,可持续2周以上.少数不发热.常伴有寒战,肌肉酸痛或多汗.发病几天后出现咽峡炎,表现弥漫性膜性扁桃体炎,软,硬腭联合部可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约见70%病例,全身淋巴结均可被累及,以预后为主,其次为腋下,腹股沟部.呈中等硬度,无压痛,不粘连不化脓,消退缓慢.大约50%病例有中度脾肿大.也可累及肝脏.少数出现神经系统,肾炎,肺炎,心肌炎及紫癜等症状.大约10%~15%病人在发病后4~6天出现皮疹,通常为斑疹,斑丘疹,麻疹样,荨麻疹样及猩红热样皮疹.皮疹分布于躯干,上肢,面,前臂及双下肢.皮疹多在几天内消退.病程数周.可以复发.有人提出慢性型病程为3个月至4年不等.发现病人即时隔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仅作对症治疗.肌肉注射恢复期血清30~300mL,可获得疗效.如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自身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本症由E-B病毒所致,其形态很似疱疹病毒,最初发现于Burkitt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瘤细胞或末梢血淋巴样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不能在病毒敏感的细胞中增殖.本症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染.
2015-12-21 14:32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魁广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您好,有传染性的。要注意的哦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长达数月,故病后至少6个月不能参加献血。疫苗尚在研制中。
2015-12-21 09:21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轩存旺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学校一般情况会有这个顾虑的。你好,建议你还是先把孩子病治好再去上学,祝健康
2015-12-21 08:31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郭立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你好,根据你情况分析,有可能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需要详细检查.明确一下诊断.才能得到正确治疗,还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多补充维生素。具体用药请到医院开处方或者是得到正规医院医生诊断后治疗。A
2015-12-21 05:23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强 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普内科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用药原则1.轻症病人对静脉补液,对症治疗,口服抗生素为主。2.较重病人,有明显合并感染时以静脉补液,静脉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若能给以丙种球蛋白或恢复期病人的血清治疗,效果为更佳。3.对于重症或有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应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干扰素、丙球及/或恢复期血清。
2015-12-21 04:48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为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所致急性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感染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者多呈典型症状,35岁以上很少患本病。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全年均可发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鼻密切接触,飞沫传播很少,但在暴发流行过程中,飞沫传播起主要作用。偶可经输血传染。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不典型病例甚多。病程常具自限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