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印亮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理疗科
-
皮肤黑热病是黑热病的一种表现形式。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两者在症状、传播途径等方面有一定区别。预防黑热病主要通过消灭病媒、注意个人卫生等方式。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1. 症状区别:黑热病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脾与肝肿大等;皮肤黑热病多有皮肤损害,如结节、丘疹等。 2. 传播途径:黑热病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输血、母婴等方式传播。 3. 预防方法: 消灭病媒:定期对居住环境进行杀虫处理,减少白蛉滋生。 个人防护:使用蚊帐、蚊香,避免在白蛉活动高峰时段外出。 注意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品。 加强监测:对流行地区人群进行监测,早发现早治疗。 疫苗接种:目前虽无成熟疫苗,但相关研究在推进。 4. 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葡萄糖酸锑钠、两性霉素 B 脂质体、米替福新等。 5. 诊断方式:通过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总之,了解皮肤黑热病和黑热病的区别,做好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2025-02-17 08:02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孔书雪 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 ̄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 ̄5个月,起病常缓慢。早期症状有发热、畏寒、出汗、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热型不规则、有时24小时内体温可有2次升高。起病半年后,患者日渐消瘦,并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贫血、肝脾肿大,皮肤变黑(故称为黑热病)。在病程中,病情常有波动,缓解和加重交替出现。由于久病体弱,常易并发细菌性感染,如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怀疑黑热时,可作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应有诊断价值),骨髓及淋巴结穿刺涂片(找到病原体即可确诊)。
2015-12-22 03:43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增沛 主治医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五官科
-
皮肤黑热病多见于男性成年人,农民居多.它和内脏黑热病有如下几种关系:①皮肤损害和内脏损害同时出现,实际上为内脏黑热病在皮肤上的表现.②部分患者以往有黑热病史,经用锑剂治疗后1~30年(平均5~15年)在皮肤或粘膜上出现皮肤黑热病,所谓“黑热病后皮肤黑热病”,实际是内脏黑热病后单纯皮肤症状的复发,我国过去的皮肤黑热病多属这一型.③少数患者以往从无黑热病史,仅在皮肤上出现皮肤黑热病,这一型为原发性皮肤黑热病.
2015-12-22 02:41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崔立静 医师
中原油田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光明医院
一级
内科
-
皮肤利什曼病常发生皮肤溃疡,溃疡中常有脓液流出.当溃疡发生在肘,膝及手腕关节部位时,可使人丧失劳动力;若发生继发感染,则可并发淋巴管炎,面部的皮肤溃疡,愈合后可残留瘢痕.在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患者有的可出现结节性痒疹样皮肤损害,皮损部位奇痒难忍,搔破后又极易发生感染.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媒介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其病原尚有待进一步确定.本病的预防在于彻底治疗患者以消灭传染源.此外要消灭储存宿主-狗和中间宿主-白蛉.每年5月中旬用二二三有机磷对农村的住房,畜舍,厕所进行储留性喷洒.
2015-12-22 00:37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