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黄飞龙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妇产科
-
您好!目前对食管贲门失迟缓症的治疗有三种方法,药物治疗,扩张术和食管肌层切开术,无论哪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解除食管下括约肌的不松弛,不协调及痉挛性收缩产生的阻力,以利于食管的排空.内科治疗治疗食管失弛缓症的药物不多,较为有效的药只有亚硝酸盐和心痛定,其药理作用为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便于食管排空,但作用时间都短,而且对一部分病人效果不佳或无效.那么就不得不考虑施行扩张术或肌层切开术.扩张术食管扩张术治疗食管失弛缓症早已被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张术也在不断改进创新,向高效,安全,舒适的方向发展,使其适应范围更广阔.除并有食管炎的外,几乎都可施行此术,因食管炎时粘膜炎性变后,组织脆,易被撕裂造成穿孔,故在有食管炎时多采用内科控制炎症后再行此手术方更安全.术日前夜病人禁食水和净化食管,用粗胃管清洁冲洗食管,吸出残留食物,以避免术中发生误吸并便于观察.为提高扩张术疗效,除一直应用的橄榄头扩张器外,现在还有气压或水压强行扩张,效果由过去持续时间短而需长期扩张变为现在能长期缓解症状.术中在X线透视监测下使用食管镜和导丝作引导,可有效的预防由于放置扩张器造成穿孔的危险.术前给阿托晶及适当的镇静剂和止痛剂.用局部麻醉在透视下将气压或水压扩张条放人食管,待扩张套囊跨在食管胃连接部时,再行加压扩张.扩张过程中,病人常会感到短时间的疼痛,根据扩张的效果再决定是否需要行第二次或多次扩张.食管肌层切开术这是解除食管下端括约肌不能松弛的手术,可能有效的改善食管的排空.方法简单,操作容易,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任何年龄均可施行,从50年代至今一直用于治疗失弛缓症.手术适应证:①重症失弛缓症,需行较长的食管肌层切开术才能解除症状.②长期保守疗法无效者.③重症失弛缓症,食管扩张及屈曲严重,扩张器置人有困难并有危险,无法行扩张术,或扩张失败者.④经常有严重的吸人性肺部感染.⑤婴幼儿及青年或强力型失弛缓症患者能得到良好的长期效果.⑥病人不能耐受或不愿行反复扩张疗法者.以上是对“请问如何治疗食管喷们失驰缓症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2015-12-22 23:21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应该是贲门失迟缓症,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不良为特征.本病的病因迄今未完全明了.临床上贲门失弛缓症表现为液体和固体食物的吞咽困难,体重减轻,餐后反食,夜间呛咳以及胸骨后不适或疼痛.以上临床症状加上食管吞钡检查发现食管-胃连接处典型的鸟嘴样狭窄,食管扩张以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测定显示LES压力升高,吞咽引起的反射性LES松弛消失,贲门失弛缓症可以确诊.1,一般采用降低迷走神经兴奋的药物,如阿托品,颠茄类,婴粟碱,或麦角胺,藤喜龙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张力缓解疼痛和吞咽困难,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目前采用机械扩张或手术方法.2,采用机械扩张,如果施力得当,压力合适,对病变不太严重的病例可获得良好效果.但需重复治疗才能维持疗效.3,手术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多采用改良Heller手术:即在食管下端前壁纵行切开环形肌层至粘膜下,使粘膜膨出.94%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得到缓解,术后3%的病人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2015-12-22 10:20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你好:这种情况建议到中医科检查治疗.
2015-12-22 07:02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许宗彦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是因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下段食管括约肌呈失驰缓状态,食物无法顺利通过,滞留于食管,逐渐导致食管张力减退,蠕动消失及食管扩张的一种疾病. 目前,关于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应属神经源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损害是肠肌丛内的神经节细胞和迷走神经运动核细胞的变性.临床以持久咽下困难,或有胸骨后疼痛,食物返流体重减轻等症状为主;临床确诊以X线钡餐透视或内窥镜检查为优. 关于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若保守治疗,主要针对病变较轻的患者,可采用硝酸盐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β肾上腺素能促效剂等.并嘱患者少食多餐,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餐后1~2小时不宜卧床,解除精神压力等.若病情较重者仍需考虑手术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应属中医“噎膈”病范畴.其发病不外与气郁,痰阴,血瘀等阻滞食管胃口有关.气血痰郁积于内,气机升降失职,故而咽下困难;经络阴滞不通,则时有疼痛;胃口阻塞,食不得下,随气上逆,即返流而出.因此,中医临证治疗多以顺气开郁,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滋阴润燥,启膈开胃等法为主,再结合辨证化裁,进行针对性治疗.
2015-12-22 00:07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