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大失眠致心悸冒虚汗如何改善
最近这段时间压力很大,睡眠质量也不是很好,经常会失眠,失眠倒也不影响什么,就是白天工作的时候有时候就会心悸,很难受,手上还老冒虚汗,很痛苦,以前没有心悸的现象。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贺涛 主治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压力大导致失眠,进而出现心悸、冒虚汗,可能与精神心理、神经调节、心血管功能、激素水平、生活习惯等有关。 1.精神心理:长期压力大、情绪紧张易引发焦虑,影响睡眠和身体机能。可通过心理疏导,如冥想、放松训练等缓解。 2.神经调节:自主神经紊乱可能影响睡眠和心血管功能。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调节。 3.心血管功能:心脏本身的问题,如心律失常等也会有此类症状。需进行心电图等检查明确。 4.激素水平:压力大可能导致激素失衡,如甲状腺激素异常。可通过检查甲状腺功能判断。 5.生活习惯:不良的饮食、缺乏运动等也可能是诱因。改善饮食结构,增加适量运动有帮助。 出现这些症状应重视,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就医检查,明确原因后针对性治疗。同时要保持良好心态,促进身体恢复。
2025-02-17 13:14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赵蕾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是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也可以有心悸. 解郁抗虑胶囊服用方法:每日2粒,早晨中午各1粒,饭前饭后均可服用; 1.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方义心包经内关及郄穴郄门可调理心气,疏导气血.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定悸.心包之背俞厥阴俞配心之募穴巨阙,可益心气,宁心神,调理气机.诸穴配合以收镇惊宁神之效. 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毫升,隔日1次. (2)耳针法选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毫针用轻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015-12-24 01:41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任立存 主治医师
淮北口腔医院
其他
内科
-
您好!阴虚导致的心悸,治以滋阴养血,用天王补心丹、二至丸等;阳虚导致的心悸,治当温益心阳为主,佐以滋润心阴,当选四逆汤合生脉散加味;情志抑郁、五志化火、痰热内扰所致之心悸,治宜清心涤痰、泻肝清火,方用清宫汤加减;若心脉气滞血瘀、脉道不通而致心悸,治当理气活血、化瘀通络,可选丹参片;虚实并见者,治宜振奋心阳、益气行水,选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
2015-12-23 21:05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尹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您好!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物,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因于痰饮,瘀血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临床上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轻重之多少,灵活应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行气化瘀,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1.心虚胆怯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方中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宁神,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人参益气养心.心悸气短,烦扰即发,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伴有神疲乏力,自汗懒言,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细弱或沉细而数,或脉迟缓者,为心气不足,治以养心益气,安神定志,用四君子汤加味,本方主要功用为甘温益气,健脾扶中.方用人参益气,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以化湿,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一般重用党参,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功,气虚明显时,还可加人参煎服;兼见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山萸肉,乌梅;气虚挟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气虚挟瘀,加丹参,桃仁,红花;兼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若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胸胁时痛,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2.心脾两虚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红,脉细弱.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牌汤.方中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以生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淡红少津,若少或无,脉细数,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本方益气滋阴,补血复脉.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为治心动悸,脉结代之君药;人参,大枣补气益胃,以资脉之本源;桂技,生姜行阳气,调营卫;地黄,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以养心阴;清酒辛热通脉,以行药势.气虚甚者加黄芪,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阳虚甚而汗出肢冷,脉结或代者,加附片,黄芪,煅龙骨,煅牡蛎;阴虚甚者,重用麦冬,地黄,阿胶,加沙参,玉竹,石斛;自汗,盗汗者,加麻黄根,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糯稻根;纳呆腹胀,加陈皮,谷芽,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神疲乏力,气短,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于仁,莲子心等;心烦,口干,舌红,心阴不足者加麦冬,玉竹,北沙参,五味子.然病后期,心阴受灼而心悸者,仿生脉散意.本病多由思虑劳倦过度,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及心血暗耗,心神失养所致,故治疗时应注意起居有节,劳逸适度,避免不良刺激.3.阴虚火旺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黄连阿胶汤.本方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定悸.方中黄连,黄芩清心火,阿胶,芍药,鸡子黄滋阴养血.临证时一般加炒枣仁,珍珠母,生牡蛎等品以加强安神定悸之功.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若虚烦不寐,口苦咽燥,心神不安为心阴亏虚,心火偏旺.热象较著,可改服朱砂安神丸,或加黄连,山栀,淡竹叶等以清心火,宁心神;若阴虚夹有瘀热者,可加丹参,赤芍,丹皮,生地,知母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夹有痰热者,加用黄连温胆汤.祝您身体健康!
2015-12-23 16:35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