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分离焦虑
四岁男孩9月份上小班,分离焦虑比较严重,后来班上一个男孩在他身边呕吐过一次,从此以后就很害怕这个男孩,看到他就绕路走,上课吃饭也不停地窥视他,很紧张,家长老师和他讲道理劝慰她的时候他都听,但是一看到那个男孩就夺得远远的,有事甚至跑到其他教室去,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克服这个心理障碍?谢谢希望能帮助他克服这个心理障碍,走出这个阴影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武威 主治医师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心理门诊
-
当他们知道要离开父母时,会表现出吃惊,反对和依附的反应与行为,新入园的幼儿正好处于这个时期,因此很自然地产生分离焦虑。孩子的分离焦虑怎样预防和消除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需要教师、家长、幼儿园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想办法淡化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幼儿的多重依恋;另一方面要培养有二对新的看护人------教师依恋情绪,消除陌生焦虑。家长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入园面对孩子的适应困难,家长心态起重要作用,据了解,入园适应困难的孩子,其家长多是忧心忡忡地,有的是孩子在墙里哭,家长在墙外哭,家长的分离焦虑比孩子还重要,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家长的优柔与痛苦,必然弱化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而家长的洒脱与平和,则会安抚孩子的心灵,缓解孩子的焦虑。事实说明,家长的积极态度有利于帮助孩子克服适应困难。其实哭闹几乎是每一个初入园孩子的共同问题,现在看看早已熟悉幼儿园生活的孩子们高兴快乐的样子,你就会知道,这只是一个自然的、必经的过程,只要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你的宝宝就会顺利地度过人生的第一次。哭闹合法两岁儿童语言能力有限,哭闹行为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唯一方法,也可以说是他们不安情绪的一种宣泄,我们应该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家长不必为此过分担忧,如果孩子的心情受到压抑不敢哭,不敢闹,那倒成了问题。当然,长时间的哭闹就需要特殊关照,不能因为哭闹影响身体健康。饮食清淡由于刚入园孩子情绪不稳定,在一定程序上会影响它的饮食起居。按民间的说法就是“有火”。家长接孩子回去后,如发现孩子特别贪吃,一定要适当控制食物的品种和进食量。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清淡的蔬菜和新鲜水果,少吃肉类及煎炸食物;多喝白开水,少喝各类甜味饮料;多吃软烂食物,少吃不易消化食物。药物助力如孩子自身抵抗力较弱,刚来幼儿园后,由于情绪波动,容易患病。家长可适当喂一些小儿清火的小药丸,以增加身体抵抗力,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适应期。梦魇不可怕两岁儿童刚入园这几天,晚上回家睡觉时会出现梦魇现象,往往半夜醒来大哭大闹。发生这种现象,家长不必惊慌,俗话说“日有所思,也有所梦”,随着孩子对幼儿园的逐渐熟悉,这种现象会自然消失。
2015-12-31 18:12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印亮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理疗科
-
分离焦虑(Dissociativeanxiety)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此外幼儿在幼儿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指导意见:要让孩子不否认恐惧,5一8岁的孩子特别会否认自己内心中确实存在的恐惧心理,常常说他们什么也不怕,父母对孩子应该和蔼可亲的教育态度,十分委婉而平静地向孩子说明:“很多像你这么大的小孩都会害怕的,我自己小时候也害怕过,只是以后才不怕的。”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都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才会害怕,允许孩子将他的恐惧毫无顾忌地流露出来,并给予开导,使孩子懂得恐惧是会消失的。实际上,孩子的许多恐惧是对父母的安慰和爱的无意识渴求。能够感受到安全和爱的孩子对事情就很少有害怕情绪,相反,孩子便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给胆怯的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决不能给他们留下胆小害怕印象,家庭其他成员和大人们都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勇敢精神的坚强意志的环境。平时经常在孩子面前巧妙的赞扬现实生活或影视中那些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儿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区分正常的害怕与情感的病态。这主要是看孩子害怕的内容是否与其年龄相称,害怕情绪是不是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持续着,孩子是否变得越来越胆小,是否固定在几件事上,如害怕睡觉,不让父母离开自己。如果是这样,就有必要请医生帮助检查。
2015-12-31 12:13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浩庆 医师
肇庆市大旺开发区医院
一级
全科
-
孩子性格的可塑性还特别强,最好寻找有力措施避免问题的严重性。我觉得最好让孩子换家幼儿园,避免见到类似场面,减少刺激,平时多和孩子做游戏,进行心理疏通。
2015-12-31 04:12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魁广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在幼儿早期的情绪发展中,通过与父母常时间交流和情绪互动,形成了对父母的依恋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这种广泛存在于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强烈感情纽带并不陌生。依恋的形成是幼儿开始出现特定社会性的表现。然而,这种依恋却使得幼儿力图只接近某些特定的人,比如父母,而不是接近任何人。例如:一些幼儿只愿意让妈妈陪着睡觉,如果换成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也会哭闹拒绝。当离开父母时,一方面幼儿恐慌、哭泣、尖叫、跺脚等,表现出一种分离防御,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们回到自己身边。如果这种防御行为不能奏效,幼儿就会进入分离焦虑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对父母的依恋,当陌生看护人靠近时,幼儿还会出现另一类明显的不安,即陌生焦虑,他们会提防性地回避或哭闹。分离焦虑加上陌生焦虑,使得幼儿在入园初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绪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在与父母的长时间相处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国外有关研究证明,依恋最初开始形成是在7个月到1岁之间,在2岁到3岁进入特定依恋期,幼儿积极与父母保持特定的联系,并拒绝离开他们。他们把父母作为探索周围环境和外部世界的“基地”,一旦感到需要安全就回到父母身边。
2015-12-31 03:50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