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板
IMGheight=32alt="ci_logo.gif(4000bytes)"src="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zhkqyx/ci_logo.gif"width=110border=0>中华口腔医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STOMATLOGY1998年第33卷第4期科技期刊*颞下颌关节疾病专题报告*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王惠芸 何谓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temperomandibularjointdysfunctionsyndrome,TMJDS)?人在张口运动中感觉到:张口受限、或过大、或偏向一侧(左或右);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TMJ局部或颌面部肌肉);只要有其中一种,排除TMJ局部特异性病症(肿瘤、痛风、风湿等)之外,即可诊断为TMJDS。 一、TMJDS命名之由来及其与咬合的关系 1920年,口腔修复医生Monson接诊了一缺牙患者,其主诉为耳鸣、头晕等,口内特征是咬合低、牙齿重度磨损。耳科医生会诊认为是:咬合低,髁突后移,压迫外耳道所致。后经耳科专家Costen研究同样病例(8例),1934年发表论文:牙齿重度磨损,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咬合时髁突后移,压迫从鳞鼓裂出来之耳颞神经及鼓索神经,引起耳鸣、头晕、舌有金属味等一系列症状,命名科斯滕综合征(Costonsyndrome,CS),Monson对症治疗,使其咬合加高,获得了明显效果。于是,咬合低与TMJDS发病有关系,便逐渐成为口腔医学界的一种常识,咬合加高的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各种形式的咬合板不断有报道。 Sicher口腔解剖学家对CS的TMJ作了解剖学观察,1962年发表其研究结论:颞骨下面的整个凹形部位称为下颌凹(图1),凹的中部有一条裂沟、称鳞鼓裂,将下颌凹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关节窝,与髁突(其间界以关节盘)相接,关节囊附丽在关节窝周边,其后部在鳞鼓裂之前,髁突的后退不可能压迫从裂缝内侧出来之耳颞神经及鼓索神经,从而否认CS。然而,下颌凹后部充满纤维、脂肪及腺体等软组织,髁突后压可引起该部不适。此后,CS在口腔医学文献上逐渐消失,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改为TMJD或TMD。 二、肌功能紊乱与TMD 1955~1958年,口腔临床学家Schwartz总结了3000例TMD的临床表现:弹响→疼痛→张口受限,经治疗后有效表现为:张口受限→疼痛→弹响。合并之则为:弹响?疼痛?张口受限。这是最早的关于肌功能紊乱的提示:肌功能紊乱→肌痉挛→肌挛缩。(1)颧弓根 (2)关节结节 (3)关节凹 (4)外耳道(5)下颌凹之后部图1 颞下颌关节——关节窝与下颌凹 1969年Laskin最早提出TMD的一类典型病例为颌面疼痛紊乱(myofascialpaindysfunction,MPD):一侧颌面部肌痛,TMJ无器质性病变,外耳道触诊无压痛。很明显,这是肌功能紊乱的表现。 1955年Schwartg提示TMD的另一类型——疼痛功能紊乱症候群(paindysfunctionsyndrome,PDS),症状主要表现在TMJ局部:髁突运动中发出声音,下颌运动受限。 MPD与PDS各有侧重,前者为肌功能紊乱类,后者为TMJ功能障碍类,前者较轻,后者较重;前者为早期,后者的病程较长。因此,80年代撰文均认为MPD与PDS是难以分辨的。 以上文献引述反映出TMD属于一种常见病,应引起重视;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见解是很自然的。 三、咬合板实验研究的启迪 本世纪初就开始应用咬合板,它的提出和应用都是比较简单的:①机械阻挡上下牙齿的磨动;②简单弥补牙体磨损失去的高度。实用效果普遍良好。随之,各种咬合板(稳定型?板,调位性?板,Hawleyplate,枢轴性?板等)应运而生,并按?板的形式推论其作用。?板适用于开口初、闭口末TMJ弹响病例,其目的在于使髁突前移,与前移位的关节盘相协调,在张口时不发生弹响。牙齿重度磨损患者用咬合板加高其垂直距离后,TMJ症状迅速缓解,因此,咬合高度降低是导致TMD的主要原因。至于牙齿重度磨损的原因可以是生理性或病理性,咬合板的作用只是单纯补偿失去的咬合高度。戴上咬合板后,TMJ关节间隙增大,关节内压降低,关节组织的摩擦减小,疼痛缓解。至于颌面肌功能与TMD的发病及治疗有何关系尚不清楚。我们对TMD患者作了以下两个实验: (1)戴与不戴咬合板,测试TMD患者的嚼肌、颞肌前后束及二腹肌前腹的最大紧咬电位。结果是:戴上咬合板,闭口肌的最大紧咬电位下降,以嚼肌最为明显。 (2)戴与不戴咬合板,描记下颌运动的轨迹及图2 下颌张、闭口运动轨迹 上:不一致 下:一致图3 髁突运动速度(横幅) 上:慢 下:增快髁突运动速度(图2,3)表明:不戴咬合板,张口轨迹与闭口轨迹不一致,髁突运动速度较慢,有肌功能紊乱;戴上咬合板,张口轨迹与闭口轨迹一致,髁突运动加快,肌功能恢复正常。 以上实验证实了咬合板的作用是:咬合板的厚度阻挡了闭口肌上升紧咬的极限,从而缓解肌功能的亢进。本实验改变了我们过去的认识(咬合低、髁突后退,引发TMD;咬合板使咬合加高,髁突前移,TMJ恢复正常);咬合异常是TMD的主要原因。本肌电实验证实:咬合板使闭口肌紧张缓解,TMJ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证实闭口肌功能紊乱是TMD的主要原因。 四、磨牙症、牙重度磨损与TMD 磨牙症为口腔临床医学的一种常见病,它是牙体牙列重度磨损的主要病因,是TMD的重要病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严重的磨牙症患者不停地紧咬牙或磨动牙齿,全口牙均磨损严重,精神紧张,嚼肌发硬。用氯乙烷细流喷射磨牙症患者两侧面颊部,可使其磨动减少、以至暂停。磨牙症轻者,不易见其咬牙现状,但可查明:①全口牙均属重度磨损,前牙牙冠明显短,切缘薄而锐,不平整;②磨牙牙尖?面有水平向磨损形成的光亮面,是咬着牙侧向磨动的痕迹,可为诊断磨牙症的依据;③无论是夜间磨牙者或是白天磨牙者,其咬合垂直距离均明显变短。对TMD患者中有牙列重度磨损的类型,仅注意其咬合垂直距离低,并予以注意,戴用咬合板治疗,获得良好效果,关节症状缓解,便以为是“咬合加高”的效果;现在应认为,咬合加高后髁突前移,TMJ功能恢复正常;更为重要的是,戴咬合板后,升颌肌的收缩强度减小,?力减小,TMJ逐渐恢复正常功能。这是一种新的认识,认识咬合板的戴用,不仅从形式上改变了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恢复了TMJ的生理功能;而且减小了闭口肌的收缩强度,从而减小了TMJ局部受力的强度。 我们在牙周炎患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同时伴有磨牙症者约占50%;并且,在牙周炎治疗有明显效果后,磨牙症也减少,甚至消失。表明口内局部炎症也可引发颌肌功能亢进,从而出现磨牙症。 五、咬合接触与升颌肌功能的关系 全口牙的咬合接触点约有138余个,这是从解剖角度而言。牙齿在牙槽窝内,不是机械固定在牙槽窝内,四周有牙周纤维组织将其悬吊。因此,上下颌牙接触的紧密程度,则与升颌肌用力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据初步研究结果,在颌肌轻度用力的咬合情况下,上下前牙不接触,这是正常的。但在临床却见到很多患者口内上下前牙不仅接触,而且有不同程度的、甚至严重磨损,可以判定是咀嚼肌(主要是升颌肌)功能亢进的结果。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揭示:咬合与肌功能的关系密切,这是一种生物力学的关系,非机械力学所能解释。 总之,TMJ弹响、TMJ与颌面部肌痛、张口受限或偏斜等症状,属于TMD。TMD的发病原因来自颅颌系统——咬合、颌面部肌功能与TMJ之间以及它们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失调所致。最早认识的是“咬合低-垂直距离短”,因为用咬合板,加高垂直距离,取得良好效果。以后又提出:颌面部肌功能紊乱是TMD的病因。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戴上咬合板后,升颌肌的紧张度缓解,TMJ的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认识:升颌肌紧张→牙磨损→咬合垂直距离降低→TMD。但TMD只是TMJ的一类疾病,应与TMJ本部的其他疾病(风湿、肿瘤、过长等)加以鉴别。 (收稿:1998-01-06)(本文编辑:李季)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任立存 主治医师
淮北口腔医院
其他
内科
-
咬合板要根据你牙齿的咬合情况来做所以你要去医院找医生,通过医生给你设计取模型,再定做才可以
2016-01-04 22:13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庆松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是带咬合板,而不是你上次说的载咬合板.可以应用.但必须要弄清楚病因!
2016-01-04 20:30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