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闷
你好,我有耳闷几年了,这两年才开始关注,做了好多次检查,声阻抗,听力鼻子,鼻子CT,耳朵与鼻子内镜检查,还有血管的多普莱检查,检查多普莱的时候医生说血管有一点紧张没有什么大事,其它的检查一切正常,而且是在三级医院查的,都说没事,可我的耳朵为什么会闷呢,想不通啊,吃了好多消炎的药,去火的药,还有补肾的健脑补肾药,还有好多的汤药,吃中药的时候好像有时候有点管用,我耳闷也是有时间的,比如吃辣的东西,上火,跑步累了,还有太热的时候,还有冷的时候,冷的时候有鼻涕的,然后耳朵就会闷,吸鼻子就会严重的,也怕熬夜那样也很容易闷的,只要冷的时候耳朵会闷,但是只要坐下或者是把头往闷的那一侧放,顶着好腮帮附近的位置就会轻一点,或者是坐下会轻点,如果是躺下一会就没事了,还有就是如果这时候吃点饭喝点粥不冷了一会也没事了,请医生判断下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该做的检查都做过了,有鼻涕的时候不能吸鼻子或者往外醒鼻涕的,这时候如果躺下一会就没事了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尹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不一定的,中耳炎一般有耳朵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耳道流脓
2016-01-14 03:23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您好:您所形容的耳闷可能还是和您的咽喉炎有一定的关系,咽喉炎患者的饮食与保健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尽可能放松自己,常饮酸乳,可为体内提供嗜酸菌的来源;2、减少单糖类的摄入,糖类会减弱白血球细胞杀灭细菌的功能;3、饮用大量流汁,如蔬菜汁及蔬菜肉汤;4、多食用一些大蒜,大蒜中所含的大蒜素属于一种天然抗菌素,对于某些细菌的杀灭非常有效;5、平时应多饮一些新鲜的菠萝汁,因为在新鲜的菠萝汁中存在的菠萝蛋白酶可以减轻炎症和肿胀。
2016-01-14 01:59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俊相 住院医师
威县妇女儿童医院
二级甲等
外科
-
有可能还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一般主要是改善脑血液循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扩血管药物和银杏叶制剂等,常用的就是阿司匹林肠溶片,复方丹参片,芦丁片等。平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鱼、黑木耳、干红葡萄酒等,还要做适当活动,如快走、慢跑、散步等,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用脑。祝您早日康复!
2016-01-13 13:05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崔立静 医师
中原油田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光明医院
一级
内科
-
您好,耳闷、耳聋:部分病人病变部位较深,炎症波及鼓膜,或疖肿较大,堵塞了外耳道,所以有耳闷、听力下降表现。随耳疖好转,耳闷、耳聋亦随之减轻[治疗]1.西医药治疗:耳疖的治疗,即要全身用药,还要局部用药,坚:持按时用药很重要.另外,在疖种;早期,可用热毛巾敷于耳部,有帮助炎症消散作用。疖肿如破溃出脓,应及时清洗,以免脓痴堵住耳道,妨碍引流。(1)外用药治疗:疖肿初期尚未成熟时可用棉条蘑10%鱼石脂甘油放在外耳道,每日换1—2次。也可用红霉素软膏涂于外耳道,每日2次。疖肿出脓后即应清除脓汁,用75%酒精清洁外耳道皮肤,并放置棉条引流。(2)理疗:可采用患耳红外线照射治疗,有助炎症消退。2.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耳疖是由于邪毒侵人耳窍而发病。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金银花、地丁、丹皮、生甘草各10克,野菊花、蒲公英各15克,龙胆草6克。大便干燥者加大黄6克;耳闷、耳聋者加柴胡10克、栀子10克;耳痛剧烈者加赤芍10克,制乳香、设药各6克。可外用中成药金黄膏、黄连膏涂患处。[预防与调养]1.对于患耳疖的婴幼儿应加强护理。在疖肿出脓之前,耳痛剧烈,让患儿侧卧;患耳朝上,以减轻充血,减少疼痛。疖肿出脓后应及时清除脓液,保护耳周皮肤,脓多时使其患耳向下,充分引流,然后再直立抱起,防止脓汁流进外耳道深部。进食宜吃流食或半流食,减少下倾关节活动,可使耳痛减轻。2.不自己挖耳,如耳痒或耳屎多时,应及时请医生帮助诊治。3.不在污水中游泳,在游泳以前可预防性的在外耳道内除少量红霉素软膏,可起到保护皮肤、防止感染作用。4.洗澡、洗头时亦应防止水进人耳内。5.如有全身慢性病应积极治疗。
2016-01-13 11:17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鼻炎饮食保健不要使用地毯、羽毛被褥,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减少室内尘土,并且保持室内通风,经常晾晒衣物;
2016-01-13 09:47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内热? 内火(热)是和内寒相反的一类由于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产热过多所导致的疾病。产热的绝对过多引起的“内(热)”,也叫“实火(热)” 。引起“实火(热)”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莫过于元阳的运动、温煦作用过于亢进,从而导致人体各组织器官新陈代谢活动过于旺盛,产生各种症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