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症的治疗
因为之前有过一次意外怀孕的经历,从次之后每次和男朋友做爱之后我都特别担心还会意外怀孕,有时候没办法只能吃口服避孕药,但是心里还是会很焦虑,后来医生诊断我是焦虑抑郁症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喆 主任医师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外科(脑外科)
-
你好,如果医生已经诊断是焦虑抑郁症的话,这个建议尽快的接受心理治疗,无论是焦虑还是抑郁的表现,都是出自于自己不合理的一些认知,所以这个可以采取元认知疗法或者是认知行为疗法来进行治疗,根据医生的指导你也要积极配合,是完全可以消除这种焦虑抑郁的。
2018-11-22 16:59
-
-
回答6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魁广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你好,首先避免服用某些药物。口服避孕药、巴比妥类、可的松、磺胺类药、利血平可引起抑郁症,应尽量避免使用。另外,多吃些富含维生素B和氨基酸的食物,如谷类、鱼类、绿色蔬菜、蛋类等,对于摆脱抑郁症也有裨益。放松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乐观的心态。祝安好
2016-01-16 11:07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赵蕾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您好:根据产生疾病的过程不难发现治疗抑郁症必须:1、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2、调节脑细胞功能。3、改善睡眠。睡眠好了可以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我们称其为“三合一”疗法,也就是把抗抑郁药和调节脑细胞功能的药物、改善睡眠的药物联合应用。4、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临床心理治疗。5、服药时间。一般服药后十天到二周起效,快的一周可以起效
2016-01-16 06:24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不断地及时地强化自己的积极情绪和行为,抑郁症的成分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消失。其次,抑郁症可以通过自我治疗积极情绪强化法来改善,这是治疗焦虑抑郁症非专业治疗方法中最为有效的一类。树立对抗抑郁症的信心,通过不断调节自我情绪,克服消极抑郁情绪压力,
2016-01-15 22:52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任立存 主治医师
淮北口腔医院
其他
内科
-
每天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用微笑迎接每一天,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对身心健康十分有帮助。还应放下过重的心理包袱,不将任何烦恼的事情带入到睡眠中去,学会理解与包容,把心思放宽,这样才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2016-01-15 15:32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增沛 主治医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五官科
-
你好!治疗焦虑症的药物主要是抗焦虑药,其中以苯二氮卓类药物最常用。依据个体敏感性及睡眠情况,可选用一两种该类药物。由于此类药物有成瘾性,因此增加药量及减少剂量时需采用逐渐法,防止症状反复。服用氯硝西泮者要防止突然停药引起的癫痫发作。药物减量常以目前用药量的1/8~1/4量开始递减,期间密切观察症状变化确定适当的维持治疗量。 目前新一类抗焦虑药丁螺环酮已逐渐用于临床,该药特点是没有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时常见的成瘾和肌肉松弛等副反应。其抗焦虑作用属于中等强度,对睡眠没有作用,并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焦虑症患者病情严重时往往伴有抑郁症状,可适量应用抗抑郁剂治疗,常选用氯米帕明(氯丙咪嗪)、马普替林、多虑乎、阿米替林等。抑郁症状较明显且睡眠不佳者可用马普替林、阿米替林。抑郁症状较重,表现出对任何事渐渐丧失兴趣者可选用氯米帕明(氯丙咪嗪)。近年来,随着SSRI类抗抑郁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它们中的某些药物,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等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焦虑作用。由于这类药物服用方便,副作用少、无成瘾性,因而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当然,患者个体差异较大,边用药边注意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较为关键。 对于躯体性焦虑明显者,表现心悸、心慌的,可予适量盐酸普萘洛尔(心得安)10~20mg,每天治疗3次,有一定疗效。 用于焦虑症的心理治疗主要采用行为治疗中的松弛疗法,包括生物反馈疗法,瑜伽、静气功等。松弛疗法就是以深部肌肉的松弛训练来对抗焦虑反应,即出现焦虑症状时便进行放松,使焦虑反应受到抑制而逐渐减轻。让病人靠在沙发或卧于床上,全身各部位均处于最舒适的位置。按照医生的指导语,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借助于生物反馈仪,训练更有成效。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除了在医生指导下训练以外,还要在家中反复练习。要求病人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达到“呼之即来”,可随意放松的娴熟程度,如此即可迅速缓解出现的焦虑反应。 当然支持性心理治疗也有一定疗效,对于部分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不需要使用抗焦虑药,与医生讨论和再保证通常就足够了。会谈不必太久,使病人感到有医生的专心注意以及他的问题得到理解和同情就行了。应对任何焦虑的躯体症状予以清楚的解释,如心心悸是对紧张性事件的一种夸大的正常反应,而不是心脏病的体征。应帮助病人处理有关的社会问题。不肯定的事情会增加焦虑,而一个清楚的治疗计划能帮助减轻焦虑。 各种治疗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病情较轻者可仅采用心理治疗,较重者可先予药物治疗控制症状,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再予以心理治疗。
2016-01-15 12:59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