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林炳亮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性疾病科
-
白喉是一种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传染性,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其症状表现多样,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等。预防也至关重要。 1.症状表现:发热、咽痛、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 3.诊断方法:医生会根据症状、病史,结合血常规、细菌培养等检查来确诊。 4.治疗药物: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需根据病情选择。 5.预防措施:接种白喉疫苗是预防的关键,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总之,白喉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特点,做好预防和及时治疗,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保障健康。
2025-03-20 04:25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您好您的情况建议行血常规检查的根据检查结果选择用药
2016-01-17 19:49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增沛 主治医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五官科
-
白喉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以咳嗽、发热、声音嘶哑等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以导致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白喉对儿童的生命健康有很大威胁,虽然国家实行计划免疫,使得白喉人大大减少,但仍有发病、死亡的病例,即使在近几年,在地方性流行区,白喉的报告病死率也超过10%。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与感染病人接触传播。临床特征为咽喉鼻等处灰白粗厚的假膜形成及外毒素引起的心肌、神经及其他脏器的损害,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人群普遍易感,呈世界性分布,尤多见于温带地区。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初春较多,大多预后良好,重症病人有一定的死亡率流行病学编辑 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由于普遍接种白喉类毒素,发病率明显降低。传染源 白喉病人或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流行期间典型病例仅占全部病人的2%~6%,不典型及轻症病例易于漏诊,因此有更多散播传染机会,传染期一般为1~2周,个别病人可持续带菌6个月或更久,持续的恢复期带菌者,鼻粘膜常有慢性炎症。 健康人群的带菌率一般为1%~2%,亦可高达10%~20%,流行季节及其前后带菌者明显增多,国外曾有报告皮肤白喉为白喉杆菌的宿主及传染源。传播途径 主要为飞沫传染,亦可通过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物品或尘埃传播。白喉杆菌可在牛奶内繁殖从而引起暴发流行。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性与免疫状态密切相关,通过锡克皮肤试验(Shiektest)检查机体对白喉的免疫力,呈阳性反应者提示对白喉无免疫力。流行季节 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秋、冬季节,主要与人们生活方式有关,天气寒冷大部分时间在室内活动,相互接触密切,疾病易于散播,同时此季节小儿易患呼吸道感染,咽部黏膜的炎性改变有利于白喉杆菌的侵袭。2发病机制编辑 由呼吸道或皮肤表层侵入的白喉杆菌,在上皮细胞繁殖,仅能引起局部组织轻度的炎症反应,常不侵入深部组织和血流。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该毒素有A、B两个片段,B片段无直接的毒性,但当它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A片段即进入细胞内,从而对细胞发生直接致死作用,表现为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坏死,并逐渐扩大融合,同时可见局部粘膜血管扩张充血,大量纤维蛋白渗出。渗出的纤维蛋白与坏死细胞、白细胞和细菌凝结在一起,覆盖在破坏的粘膜表面,形成本病的特征性假膜。假膜一般为灰白色,有混合感染时呈黄色或污秽色,伴出血时呈黑色。假膜质地致密,开始薄,继之变厚,边缘较整齐,不易脱落,用力剥脱时可出血。假膜形成处及周围组织呈轻度充血肿胀。假膜可由扁桃体向咽峡、鼻、喉、气管、支气管等处扩展,鼻咽、气管处的假膜易于脱落造成呼吸窒息。假膜范围愈广泛,毒素吸收量愈大,中毒症状亦愈重。如毒素始吸附于细胞表面,可为抗毒素所中和,若已进入细胞内,则不能被抗毒素中和。在某些感染非产毒性菌株也可以出现假膜。
2016-01-17 08:56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