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韩自力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精神(心理)科
-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人格障碍类型。在中国,存在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但确切的比率难以精确统计,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心理发展、家庭教育和个体经历等。 1.社会环境:不良的社会环境,如高犯罪率地区、不稳定的社区,可能增加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出现概率。 2.遗传因素: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关,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3.心理发展: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不健全,如缺乏情感调节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等,易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 4.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溺爱、严厉惩罚、缺乏关爱等,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5.个体经历:遭受严重的创伤、虐待、忽视等不良经历,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发生。 总之,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降低其发生率。
2025-03-23 15:21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郭立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我觉得你需要矫正一下自己的认知: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不是反对社会主义。它们不是一个概念。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违反社会规范,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出现,对人冷酷无情。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发病率是2%-3%,男性是女性的4倍。一般人格障碍一旦形成,是比较难以矫正的,同时对社会和家人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对自己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人格障碍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家人和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矫正。心理学的学习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人格障碍的修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2016-01-21 04:51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增沛 主治医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五官科
-
人格障碍是没有国界的,就像体育和音乐没有国界一样。一般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2%-3%,男性要比女性高出4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一般以行为不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18岁之前主要是品行问题;而18岁之后主要是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一般人格障碍是起源于童年,同时持续至整个的成年。人格障碍一旦形成,是比较稳固的,也是比较难以矫正的。但是俗话说,有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只要患者的家人和朋友能够意识到这种疾病对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危害,同时也能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结合不断的实践活动和帮扶工作,我想患者的人格障碍是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矫正和改变的。
2016-01-21 04:31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您好,这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可以采用中药治疗,中药是从内部调理的,从根本上治疗,加上针灸,刺激脑部穴位,调理人体十二经脉,
2016-01-21 03:26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轩存旺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2016-01-20 17:43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