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曹筱佩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内分泌科
-
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由于溶酶体中某些酶的缺失或功能缺陷,导致黏多糖在体内堆积。发病原因包括基因突变、遗传因素等。治疗方法有酶替代治疗、骨髓移植、对症治疗等。 1.发病原因: 基因突变:这是导致酶缺失或功能异常的根本原因。 遗传因素: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酶合成障碍:影响黏多糖的正常代谢。 家族遗传史:亲属中有患者,增加患病风险。 环境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不是主要因素。 2.治疗方法: 酶替代治疗:使用外源性的酶制剂来补充缺失的酶。 骨髓移植: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对症治疗:针对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如心脏问题、骨骼畸形等。 基因治疗:处于研究阶段,有望成为未来的治疗方向。 康复治疗:帮助改善患者的运动和生活能力。 黏多糖贮积症虽然治疗困难,但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2025-03-24 22:52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薛祖洋 医师
冠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你好,小儿黏多糖贮积病目前除对症处理外,无特效治疗,行走困难者需矫形手术。[
2016-01-22 11:55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增沛 主治医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五官科
-
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组溶酶体累积病,是由于溶酶体水解酶缺陷,造成酸性黏多糖(葡糖氨基聚糖)降解受阻,黏多糖在体内积聚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黏多糖是结缔组织间的主要成分,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类肝素和硫酸角质素,这些多糖都是直链杂多糖,可同时与一条蛋白质肽链结合,聚合成更大的分子。正常溶酶体中含有许多种糖苷酶,其中有10种参与葡糖氨基聚糖链的降解过程,它们中任何一种糖苷酶的缺陷都会造成葡糖氨基聚糖链分解障碍而在溶酶体内积聚,并自尿中排出。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由于过多的黏多糖贮积于骨、软骨等组织或器官内,从而影响到这些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发育,多余的黏多糖从尿中排出,发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黏多糖贮积症属先天性或原发性代谢异常综合征。根据尿糖中所含酸性黏多糖的种类,相关个别酶缺乏和活性低下的种类以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的不同,我们将黏多糖贮积症分为7大类型,每一型又分为2~4个亚型。其中黏多糖贮积症Ⅰ、Ⅳ型最为常见且较具特征性,而尤以Ⅰ型最典型,为黏多糖贮积症的原型。
2016-01-22 08:23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黏多糖病? 粘多糖(mucopolysaccharide)又称糖胺聚糖(glycisaminoglycan,GAG),是一类蛋白多糖。这类疾病的根本原因是身体储存过多的粘多糖使体内粘多糖含量过高。临床症状主要有骨骼畸形、面容丑陋,体格发育障碍,智能低下,角膜混浊等。患儿缺陷酶的活性仅及正常人的1%~10%。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