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华卿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
主要诊断条件 1.K-F角膜色素环. 2.血清铜蓝蛋白(CP)<200mg/L或血清铜氧化酶<0.2活力单位 3.肝铜含量>250ug/g(干重) 4.24h尿铜排泄量>100ug. 5.64Cu与血清铜蓝蛋白结合缺乏二次高峰K-F角膜色素环阳性,血清铜蓝蛋白<200mg/L,肝铜>250ug/g(干重),24小时尿铜量>100ug及血清64Cu-CP含量极微等都是HLD的特异性检查并具有极高的阳性率.但是,如果非HLD患者呈现阳性结果,临床称为假阳性,反之,HLD患者出现阴性结果,则称为假阴性.因此,临床诊断时必须特别注意
2016-01-25 01:56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增沛 主治医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五官科
-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方法是什么?应该如何诊断?我对这个疾病了解甚少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导致铜在体内过度蓄积,以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有铜盐沉着(K-F环)为其临床特征.(一)主要诊断条件1.K-F角膜色素环.2.血清铜蓝蛋白(CP)<200mg/L或血清铜氧化酶<0.2活力单位3.肝铜含量>250ug/g(干重)4.24h尿铜排泄量>100ug.5.64Cu与血清铜蓝蛋白结合缺乏二次高峰.(二)主要参考条件1.临床表现(1)肝症状急,慢性和暴发性肝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等.(2)脑症状早期肌僵直引起的构语不清,流涎等症状,进行性震颤,精神异常等.2.血清总铜量低于正常值的1/2以下(4.7~14.1umol/L).3.血清直接反应铜增高(正常值0~3.1umol/L).4.消化道吸收铜增加(正常值9.4~251.8umol/24h).5.胆汁铜排泄显著减少(正常值31.5~78.7umol/24h).6.肌肉含铜量轻度增高(正常值:干重为5~10ug/g,湿重为0.8~1.3ug/g).7.近年来国内外采用PCR技术进行HLD基因诊断及症前诊断,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等(1998)对另122例WD应用PCR-SSCP技术对ATP7B基因第18外显子突变频率检测,发现37例(30.3%)患者有PCR-SSCP异常迁移.提示中国人WD患者ATP7B基因第18,14外显子可能为突变高发区.也有认为8号外显子Arg778Leu是中国人WD的高频突变点.
2016-01-25 08:53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复杂建议去大医院找专家去
2016-01-25 18:18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孔书雪 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肌肉强直,震颤,肝脏受损,同时裂隙灯下角膜有K-F色素环,结合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尿铜排出量增加,肝含铜量增加可以诊断所以你要做个神经系统检查,眼科检查,肝功,血尿铜及铜蓝蛋白的综合检测以明确诊断以上是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2016-01-25 22:58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轩存旺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晚期或不恰当治疗可致残甚至死亡.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10万~1/3万[1],致病基因携带者约1/90[2],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越来越多见.好发于青少年,是至今为数不多,可治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之一
2016-01-25 23:43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HLD)由Wilson(19l2)首报,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以豆状核、肝、肾和角膜铜沉积表现的各种 异常为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环)。发病率各国报道不一,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约为15~30/100万。基因频率约0.003~0.007,杂合子频率稍大于0. 01。本病在我国尚无流行病学的大宗资料报告,根据广州中山一院神经科1981~1991年神经遗传专科门诊957例初诊病例分析,WD共97例,占10.14%,居全部单基因遗传病的第2位,可见本病在我国并不少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