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孔书雪 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肠道微绒毛样改变是一种肠道组织的异常表现,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炎症、营养失衡、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等。 1.感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肠道,可导致肠道微绒毛受损和形态改变。例如,常见的沙门氏菌感染、轮状病毒感染等。 2.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会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影响微绒毛结构。 3.营养失衡:长期缺乏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 A、E 等)或矿物质(如锌、铁等),会影响肠道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导致微绒毛改变。 4.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组织,造成微绒毛异常。 5.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或遗传疾病可能影响肠道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出现微绒毛的改变。 肠道微绒毛样改变需要综合多种检查和临床表现来明确具体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025-01-17 07:26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保福 主治医师
威县常屯卫生院
一级甲等
妇产科
-
你好,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1)生活密切接触传播:HBV可通过各种分泌液排至体外。其中血液,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最为常见。性传播在乙肝发生中占非常重要地位。(2)医源性传播: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或被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制品。(3)母婴围产期传播:宫内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母血HBeAg和HBVDNA以及前S2阳性。母血中三者同时存在,宫内传播危险度增加。建议打乙肝疫苗预防。
2016-02-15 14:14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