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伴高血压 2 级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肥厚型心肌病,应做哪些运动,平时应注意什么?饮食习贯?吃什么药?伴有高血压2级.本次发病及持续的时间:2005.12.22-2006.1目前一般情况:经常心慌,胸闷,心痛,左背痛紧.病史:35岁初次发疬,误诊为冠心病.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保福 主治医师
威县常屯卫生院
一级甲等
妇产科
-
肥厚型心肌病伴高血压 2 级患者,在运动、日常注意事项、饮食习惯、用药等方面都需特别关注,包括合理运动、稳定情绪、健康饮食、规范用药、定期复查等。 1.运动:宜选择低强度、持续时间短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和竞技性运动。 2.日常注意: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预防感染。 3.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新鲜蔬果,控制体重。 4.用药: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需遵医嘱用药。 5.定期复查:定期监测血压、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肥厚型心肌病伴高血压 2 级患者需要综合管理,注重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积极配合治疗,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2025-01-20 02:32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浩庆 医师
肇庆市大旺开发区医院
一级
全科
-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Obstructive)和非梗阻性(Non-obstructive)肥厚型心肌病,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致主动脉瓣下狭窄者称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IdiopathichypertrophicsubaticstenosisIHSS)。病因不明,可能因素有:一、遗传一个家族中可有多人发病,提示与遗传有关。Matsumi发现本病HLADRW4检出率高达73.3%,对照组检出率极低。HLADR系统是遗传基因之一,对免疫反应有调节作用,说明本病与遗传有关。二、内分泌紊乱嗜酪细胞瘤患者并存肥厚型心肌病者较多,人类静脉滴注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可致心肌坏死。动物实验,静脉滴注儿茶酚胺可致心肌肥厚。因而有人认为肥厚型心肌病是内分泌紊乱所致。病理主要病变为心肌肥厚,尤其主动脉瓣下部的室间隔和乳头肌最为明显,因而形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室腔常缩小呈S形裂隙状,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壁厚度之比大于1.5时,称为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心肌肥厚的部位也有突出表现在心尖部和心脏其它部位者,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为本病病理改变之一。当有显著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可有继发性二尖瓣叶增厚。一、症状本病男女间有显著差异,大多在30-40岁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更加明显,主要症状有①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呈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系由于肥厚的心肌顺应性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进而左房压力增高,产生肺淤血所致。②心绞痛;常有典型心绞痛,劳力后发作。胸痛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含化不但无效且可加重。心绞痛的发作,可能由于肥厚的心肌内细冠状动脉受压心肌供血不足,及心肌肥厚需氧增多所致。③晕厥与头晕;多在劳累时发生,发生机制不详,可能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劳累后交感神经的正性肌力作用增强,致左心室顺应性更差,舒张期心室血液充盈更少,左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心搏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过度刺激左心室压力感受器,引起反射性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所致,发生过速或过缓型心律失常时,也可引起晕厥与头晕。④心悸;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强烈,尤其左侧卧位更明显,可能由于心律失常或心功能改变所致。二、体征常见体征①心尖部收缩期搏动;由于心肌肥厚,可见搏动增强。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心房收缩增强,血流撞击左心室壁,在心尖部可有收缩期前冲动。第一心音后又有第二次收缩期搏动,形成收缩期双重搏动。②收缩期细震颤;多在心尖部。有收缩期细震颤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多较重。③收缩期杂音;在胸骨左下缘或心尖内侧呈“粗糙吹风性”收缩中晚期杂音,系由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所致。凡增强心肌收缩力或降低动脉阻力的因素,均可使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压力差增大,杂音增强,凡能降低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动脉阻力的因素,均可使压力阶差减小,杂音减弱。回心血量增多时,杂音减弱。回心血量减少杂音增强。④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本病约50%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因而心尖部有收缩中晚期杂音,或全收缩期杂音。⑤第三心音及第四心音。(一)X线检查心脏大小正常或增大,心脏大小与心脏及左心室流出道之间的压力阶差呈正比,压力阶差越大,心脏亦越大。心脏左心室肥厚为主,主动脉不增宽,肺动脉段多无明显突出,肺淤血大多较轻,常见二尖瓣钙化。(二)心电图由于心脏缺血,心肌复极异常,ST-T改变常见,左心室肥厚及左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可能由于室间隔肥厚与心肌纤维化而出现Q波,本病也常有各种类型心律失常。(三)超声心动图是一项重要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主要表现有①室间隔异常增厚,舒张期末的室间隔厚度>15mm。②室间隔运动幅度明显降低,一般≤5mm。③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可达1.5-2.5:1,一般认为比值>1.5:1已有诊断意义。④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比正常人小。⑤收缩起始时间室隔与二尖瓣前叶的距离常明显缩小。⑥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向室间隔靠近,在第二心音之前终止。⑦主动脉收缩中期关闭,可能由于收缩早期血流速度快,收缩后期由于梗阻加重而血流速度突然减慢,产生吸引作用(Ventureeffect)所致。以上7项应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应注意高血压病,甲状腺机能低下,均可引起类似表现。(四)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左心室与左心室流出道之间出现压力阶差,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压力阶差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程度呈正相关。心血管造影,室间隔肌肉肥厚明显时,可见心室腔呈狭长裂缝样改变,对诊断有意义。诊断青中年劳力性心绞痛,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猝死家族史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结合体征、心电图、X线、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常可提供诊断依据。心导管检查左心室与左心室流出道间有压力阶差,心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条件,显示乳头肌和室间隔特征性巨大肥厚,通常为三角形的心室腔,呈狭窄裂缝样改变,心室收缩末心室腔一般呈完全或几乎?/div>2014-12-1006:12:15向我提问
2016-02-16 17:56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Obstructive)和非梗阻性(Non-obstructive)肥厚型心肌病,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致主动脉瓣下狭窄者称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IdiopathichypertrophicsubaticstenosisIHSS)。病因不明,可能因素有:一、遗传一个家族中可有多人发病,提示与遗传有关。Matsumi发现本病HLADRW4检出率高达73.3%,对照组检出率极低。HLADR系统是遗传基因之一,对免疫反应有调节作用,说明本病与遗传有关。二、内分泌紊乱嗜酪细胞瘤患者并存肥厚型心肌病者较多,人类静脉滴注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可致心肌坏死。动物实验,静脉滴注儿茶酚胺可致心肌肥厚。因而有人认为肥厚型心肌病是内分泌紊乱所致。病理主要病变为心肌肥厚,尤其主动脉瓣下部的室间隔和乳头肌最为明显,因而形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室腔常缩小呈S形裂隙状,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壁厚度之比大于1.5时,称为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心肌肥厚的部位也有突出表现在心尖部和心脏其它部位者,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为本病病理改变之一。当有显著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可有继发性二尖瓣叶增厚。一、症状本病男女间有显著差异,大多在30-40岁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更加明显,主要症状有①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呈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系由于肥厚的心肌顺应性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进而左房压力增高,产生肺淤血所致。②心绞痛;常有典型心绞痛,劳力后发作。胸痛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含化不但无效且可加重。心绞痛的发作,可能由于肥厚的心肌内细冠状动脉受压心肌供血不足,及心肌肥厚需氧增多所致。③晕厥与头晕;多在劳累时发生,发生机制不详,可能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劳累后交感神经的正性肌力作用增强,致左心室顺应性更差,舒张期心室血液充盈更少,左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心搏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过度刺激左心室压力感受器,引起反射性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所致,发生过速或过缓型心律失常时,也可引起晕厥与头晕。④心悸;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强烈,尤其左侧卧位更明显,可能由于心律失常或心功能改变所致。二、体征常见体征①心尖部收缩期搏动;由于心肌肥厚,可见搏动增强。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心房收缩增强,血流撞击左心室壁,在心尖部可有收缩期前冲动。第一心音后又有第二次收缩期搏动,形成收缩期双重搏动。②收缩期细震颤;多在心尖部。有收缩期细震颤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多较重。③收缩期杂音;在胸骨左下缘或心尖内侧呈“粗糙吹风性”收缩中晚期杂音,系由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所致。凡增强心肌收缩力或降低动脉阻力的因素,均可使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压力差增大,杂音增强,凡能降低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动脉阻力的因素,均可使压力阶差减小,杂音减弱。回心血量增多时,杂音减弱。回心血量减少杂音增强。④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本病约50%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因而心尖部有收缩中晚期杂音,或全收缩期杂音。⑤第三心音及第四心音。(一)X线检查心脏大小正常或增大,心脏大小与心脏及左心室流出道之间的压力阶差呈正比,压力阶差越大,心脏亦越大。心脏左心室肥厚为主,主动脉不增宽,肺动脉段多无明显突出,肺淤血大多较轻,常见二尖瓣钙化。(二)心电图由于心脏缺血,心肌复极异常,ST-T改变常见,左心室肥厚及左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可能由于室间隔肥厚与心肌纤维化而出现Q波,本病也常有各种类型心律失常。(三)超声心动图是一项重要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主要表现有①室间隔异常增厚,舒张期末的室间隔厚度>15mm。②室间隔运动幅度明显降低,一般≤5mm。③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可达1.5-2.5:1,一般认为比值>1.5:1已有诊断意义。④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比正常人小。⑤收缩起始时间室隔与二尖瓣前叶的距离常明显缩小。⑥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向室间隔靠近,在第二心音之前终止。⑦主动脉收缩中期关闭,可能由于收缩早期血流速度快,收缩后期由于梗阻加重而血流速度突然减慢,产生吸引作用(Ventureeffect)所致。以上7项应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应注意高血压病,甲状腺机能低下,均可引起类似表现。(四)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左心室与左心室流出道之间出现压力阶差,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压力阶差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程度呈正相关。心血管造影,室间隔肌肉肥厚明显时,可见心室腔呈狭长裂缝样改变,对诊断有意义。诊断青中年劳力性心绞痛,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猝死家族史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结合体征、心电图、X线、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常可提供诊断依据。心导管检查左心室与左心室流出道间有压力阶差,心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条件,显示乳头肌和室间隔特征性巨大肥厚,通常为三角形的心室腔,呈狭窄裂缝样改变,心室收缩末心室腔一般呈完全或几乎?/div>2014-12-0309:21:35向我提问
2016-02-16 14:03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肖起涛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Obstructive)和非梗阻性(Non-obstructive)肥厚型心肌病,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致主动脉瓣下狭窄者称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IdiopathichypertrophicsubaticstenosisIHSS)。病因不明,可能因素有:一、遗传一个家族中可有多人发病,提示与遗传有关。Matsumi发现本病HLADRW4检出率高达73.3%,对照组检出率极低。HLADR系统是遗传基因之一,对免疫反应有调节作用,说明本病与遗传有关。二、内分泌紊乱嗜酪细胞瘤患者并存肥厚型心肌病者较多,人类静脉滴注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可致心肌坏死。动物实验,静脉滴注儿茶酚胺可致心肌肥厚。因而有人认为肥厚型心肌病是内分泌紊乱所致。病理主要病变为心肌肥厚,尤其主动脉瓣下部的室间隔和乳头肌最为明显,因而形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室腔常缩小呈S形裂隙状,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壁厚度之比大于1.5时,称为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心肌肥厚的部位也有突出表现在心尖部和心脏其它部位者,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为本病病理改变之一。当有显著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可有继发性二尖瓣叶增厚。一、症状本病男女间有显著差异,大多在30-40岁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更加明显,主要症状有①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呈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系由于肥厚的心肌顺应性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进而左房压力增高,产生肺淤血所致。②心绞痛;常有典型心绞痛,劳力后发作。胸痛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含化不但无效且可加重。心绞痛的发作,可能由于肥厚的心肌内细冠状动脉受压心肌供血不足,及心肌肥厚需氧增多所致。③晕厥与头晕;多在劳累时发生,发生机制不详,可能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劳累后交感神经的正性肌力作用增强,致左心室顺应性更差,舒张期心室血液充盈更少,左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心搏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过度刺激左心室压力感受器,引起反射性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所致,发生过速或过缓型心律失常时,也可引起晕厥与头晕。④心悸;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强烈,尤其左侧卧位更明显,可能由于心律失常或心功能改变所致。二、体征常见体征①心尖部收缩期搏动;由于心肌肥厚,可见搏动增强。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心房收缩增强,血流撞击左心室壁,在心尖部可有收缩期前冲动。第一心音后又有第二次收缩期搏动,形成收缩期双重搏动。②收缩期细震颤;多在心尖部。有收缩期细震颤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多较重。③收缩期杂音;在胸骨左下缘或心尖内侧呈“粗糙吹风性”收缩中晚期杂音,系由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所致。凡增强心肌收缩力或降低动脉阻力的因素,均可使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压力差增大,杂音增强,凡能降低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动脉阻力的因素,均可使压力阶差减小,杂音减弱。回心血量增多时,杂音减弱。回心血量减少杂音增强。④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本病约50%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因而心尖部有收缩中晚期杂音,或全收缩期杂音。⑤第三心音及第四心音。(一)X线检查心脏大小正常或增大,心脏大小与心脏及左心室流出道之间的压力阶差呈正比,压力阶差越大,心脏亦越大。心脏左心室肥厚为主,主动脉不增宽,肺动脉段多无明显突出,肺淤血大多较轻,常见二尖瓣钙化。(二)心电图由于心脏缺血,心肌复极异常,ST-T改变常见,左心室肥厚及左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可能由于室间隔肥厚与心肌纤维化而出现Q波,本病也常有各种类型心律失常。(三)超声心动图是一项重要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主要表现有①室间隔异常增厚,舒张期末的室间隔厚度>15mm。②室间隔运动幅度明显降低,一般≤5mm。③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可达1.5-2.5:1,一般认为比值>1.5:1已有诊断意义。④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比正常人小。⑤收缩起始时间室隔与二尖瓣前叶的距离常明显缩小。⑥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向室间隔靠近,在第二心音之前终止。⑦主动脉收缩中期关闭,可能由于收缩早期血流速度快,收缩后期由于梗阻加重而血流速度突然减慢,产生吸引作用(Ventureeffect)所致。以上7项应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应注意高血压病,甲状腺机能低下,均可引起类似表现。(四)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左心室与左心室流出道之间出现压力阶差,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压力阶差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程度呈正相关。心血管造影,室间隔肌肉肥厚明显时,可见心室腔呈狭长裂缝样改变,对诊断有意义。诊断青中年劳力性心绞痛,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猝死家族史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结合体征、心电图、X线、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常可提供诊断依据。心导管检查左心室与左心室流出道间有压力阶差,心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条件,显示乳头肌和室间隔特征性巨大肥厚,通常为三角形的心室腔,呈狭窄裂缝样改变,心室收缩末心室腔一般呈完全或几乎?/div>2014-12-0413:17:50向我提问
2016-02-16 09:47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黄飞龙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妇产科
-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Obstructive)和非梗阻性(Non-obstructive)肥厚型心肌病,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致主动脉瓣下狭窄者称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IdiopathichypertrophicsubaticstenosisIHSS)。病因不明,可能因素有:一、遗传一个家族中可有多人发病,提示与遗传有关。Matsumi发现本病HLADRW4检出率高达73.3%,对照组检出率极低。HLADR系统是遗传基因之一,对免疫反应有调节作用,说明本病与遗传有关。二、内分泌紊乱嗜酪细胞瘤患者并存肥厚型心肌病者较多,人类静脉滴注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可致心肌坏死。动物实验,静脉滴注儿茶酚胺可致心肌肥厚。因而有人认为肥厚型心肌病是内分泌紊乱所致。病理主要病变为心肌肥厚,尤其主动脉瓣下部的室间隔和乳头肌最为明显,因而形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室腔常缩小呈S形裂隙状,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壁厚度之比大于1.5时,称为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心肌肥厚的部位也有突出表现在心尖部和心脏其它部位者,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为本病病理改变之一。当有显著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可有继发性二尖瓣叶增厚。一、症状本病男女间有显著差异,大多在30-40岁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更加明显,主要症状有①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呈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系由于肥厚的心肌顺应性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进而左房压力增高,产生肺淤血所致。②心绞痛;常有典型心绞痛,劳力后发作。胸痛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含化不但无效且可加重。心绞痛的发作,可能由于肥厚的心肌内细冠状动脉受压心肌供血不足,及心肌肥厚需氧增多所致。③晕厥与头晕;多在劳累时发生,发生机制不详,可能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劳累后交感神经的正性肌力作用增强,致左心室顺应性更差,舒张期心室血液充盈更少,左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心搏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过度刺激左心室压力感受器,引起反射性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所致,发生过速或过缓型心律失常时,也可引起晕厥与头晕。④心悸;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强烈,尤其左侧卧位更明显,可能由于心律失常或心功能改变所致。二、体征常见体征①心尖部收缩期搏动;由于心肌肥厚,可见搏动增强。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心房收缩增强,血流撞击左心室壁,在心尖部可有收缩期前冲动。第一心音后又有第二次收缩期搏动,形成收缩期双重搏动。②收缩期细震颤;多在心尖部。有收缩期细震颤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多较重。③收缩期杂音;在胸骨左下缘或心尖内侧呈“粗糙吹风性”收缩中晚期杂音,系由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所致。凡增强心肌收缩力或降低动脉阻力的因素,均可使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压力差增大,杂音增强,凡能降低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动脉阻力的因素,均可使压力阶差减小,杂音减弱。回心血量增多时,杂音减弱。回心血量减少杂音增强。④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本病约50%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因而心尖部有收缩中晚期杂音,或全收缩期杂音。⑤第三心音及第四心音。(一)X线检查心脏大小正常或增大,心脏大小与心脏及左心室流出道之间的压力阶差呈正比,压力阶差越大,心脏亦越大。心脏左心室肥厚为主,主动脉不增宽,肺动脉段多无明显突出,肺淤血大多较轻,常见二尖瓣钙化。(二)心电图由于心脏缺血,心肌复极异常,ST-T改变常见,左心室肥厚及左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可能由于室间隔肥厚与心肌纤维化而出现Q波,本病也常有各种类型心律失常。(三)超声心动图是一项重要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主要表现有①室间隔异常增厚,舒张期末的室间隔厚度>15mm。②室间隔运动幅度明显降低,一般≤5mm。③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可达1.5-2.5:1,一般认为比值>1.5:1已有诊断意义。④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比正常人小。⑤收缩起始时间室隔与二尖瓣前叶的距离常明显缩小。⑥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向室间隔靠近,在第二心音之前终止。⑦主动脉收缩中期关闭,可能由于收缩早期血流速度快,收缩后期由于梗阻加重而血流速度突然减慢,产生吸引作用(Ventureeffect)所致。以上7项应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应注意高血压病,甲状腺机能低下,均可引起类似表现。(四)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左心室与左心室流出道之间出现压力阶差,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压力阶差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程度呈正相关。心血管造影,室间隔肌肉肥厚明显时,可见心室腔呈狭长裂缝样改变,对诊断有意义。诊断青中年劳力性心绞痛,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猝死家族史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结合体征、心电图、X线、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常可提供诊断依据。心导管检查左心室与左心室流出道间有压力阶差,心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条件,显示乳头肌和室间隔特征性巨大肥厚,通常为三角形的心室腔,呈狭窄裂缝样改变,心室收缩末心室腔一般呈完全或几乎?/div>2015-01-0204:06:49向我提问
2016-02-16 06:55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