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保福 主治医师
威县常屯卫生院
一级甲等
妇产科
-
毛母质瘤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其成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外伤、感染、激素水平变化、环境因素等有关。一般不严重,但也需及时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后多数无明显后遗症。 1.成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外伤:皮肤受到损伤可能引发。 感染:局部感染刺激细胞异常增生。 激素水平变化:如体内激素失衡,可能影响细胞生长。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辐射。 2.严重程度:通常为良性,生长缓慢,但如果瘤体较大或出现恶变倾向,则较为严重。 3.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可彻底去除瘤体。 药物治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 4.手术后遗症:多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少数可能出现局部瘢痕、伤口感染、皮肤色素沉着等。 总之,毛母质瘤虽然大多为良性,但仍需重视,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2025-01-21 05:03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毛母质瘤又名良性钙化上皮瘤,系起源于有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原始上皮胚芽细胞,并向毛母质细胞分化,异常增殖,其凋亡受到抑制,进而增殖,聚集形成毛母质瘤.该病通常为单发,很少为多发者.以儿童和青年多见,也可发生于婴儿及老年人,女性比男性约多2倍,未见明显遗传性.半数以上损害多发生于头皮,面部及颈部.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性,误诊率高,应常与其鉴别诊断的疾病有:①基底细胞癌:该病边缘呈珍球状或堤状隆起,病理为基底细胞呈融状隆起性团块,边缘呈栅状排列.②皮样囊肿:囊肿较硬团,系位于真皮或皮下的结节,一般在出生时或5岁以内发生,无自觉症状,病理上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有颗粒层,囊腔内含角质细胞.本病主要致病原因为胞质β链蛋白(β-catenin)N末端区域的突变所致[4].一般经手术彻底切除后极少复发.毛母质瘤又名良性钙化上皮瘤,系起源于有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原始上皮胚芽细胞,并向毛母质细胞分化,异常增殖,其凋亡受到抑制,进而增殖,聚集形成毛母质瘤.该病通常为单发,很少为多发者.以儿童和青年多见,也可发生于婴儿及老年人,女性比男性约多2倍,未见明显遗传性.半数以上损害多发生于头皮,面部及颈部.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性,误诊率高,应常与其鉴别诊断的疾病有:①基底细胞癌:该病边缘呈珍球状或堤状隆起,病理为基底细胞呈融状隆起性团块,边缘呈栅状排列.②皮样囊肿:囊肿较硬团,系位于真皮或皮下的结节,一般在出生时或5岁以内发生,无自觉症状,病理上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有颗粒层,囊腔内含角质细胞.本病主要致病原因为胞质β链蛋白(β-catenin)N末端区域的突变所致[4].
2016-02-18 12:23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史东岳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该病又名钙化上皮瘤,是一种良性上皮瘤.主要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好发于臂,面,颈,股部与头皮.皮损为单发性坚实的皮内或皮下结节,表面淡蓝或正常色,直径常小于3厘米.质硬,可分叶,偶呈囊性.肿瘤虽可与皮肤款连,但基底可以推动,极少破溃.病程缓慢,无自觉症状.曾报告有家族史者伴Gardner综合征和肌张力营养不良.该病是一种良性上皮瘤,手术可治愈,并不严重
2016-02-18 11:03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