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如何应对
右眼视网膜静脉轻度迂曲扩张,视网膜血管(包括动脉)毛刷样荧光素渗漏,各象限散在分布微动脉瘤性高荧光亮点,视网膜出血遮蔽荧光,后期视盘荧光染色,边界尚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怎么办?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浩庆 医师
肇庆市大旺开发区医院
一级
全科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是一种常见的眼底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血管渗漏、微动脉瘤、出血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需要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情况制定方案。 1. 疾病原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导致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造成视网膜缺氧、水肿和出血。 2.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如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但药物使用需遵医嘱。 3. 激光治疗:通过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渗漏和无灌注区,减少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等手术来清除积血和改善视网膜状态。 5. 生活注意:患者应戒烟戒酒,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避免用眼过度。 6.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的治疗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日常护理和定期复查,以尽可能保护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2025-01-22 16:36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海龙 医师
邢台市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的眼底出血病因:有血管外压迫,静脉血流郁滞,静脉血管壁内壁损害.血管压迫多见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血管内壁损伤多见于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分两种类型,缺血型和非缺血型,两种预后截然不同,这要依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来明确,缺血型,眼底因为大面积缺血会代偿性产生一种新生血管,而这种新生血管是不健全的血管,打个比方就像劣质的水管一样会随时再次出血,也会杜塞眼内水排出的通道而造成眼内压增高引起青光眼,出现眼痛,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视力进一步下降等更严重的并发症,非缺血性预后较好,不会发生新生血管并发症,而中央静脉阻塞视力损害严重,可以对症使用活血化淤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但是视力本身不会有太大的提高,目前最重要的是需要做荧光血管造影,明确有无缺血和新生血管,及时使用激光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防止疾病恶化.同时还应该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血管疾病,防止对测眼出现静脉阻塞."
2016-02-19 18:09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黄飞龙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妇产科
-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远比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常见.视功能损害虽不如动脉阻塞急剧,但亦相当严重.部分病例可因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完全失明.治疗: 1.抗凝血药尽管近20多年来的某些研究对vonMichel(1878)提出的血栓说持有异议,但抗凝血药物仍为本病治疗的首选药. ⑴纤维蛋白溶解酶:此类制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纤维蛋白溶酶,蛇毒抗栓酶等.其中尿激酶无抗原性,使用前不必作过敏试验,毒副作用较小,故最常用. 尿激酶:能直接激活血浆及血浆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提高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从而使血栓溶解.常用剂量为1万Iu,加入低分子右旋糖苷250~500ml内静脉滴注或加入生理盐水20ml内静脉注射,一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亦可以100~150Iu溶于0.5~1ml生理盐水内作球后注射,一日或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⑵抗血小板凝集剂:常用的该类制剂有乙酰水杨酸肠溶片及潘生丁.前者可抑制胶原诱导血小板凝集和释放二磷酸腺苷,有比较持久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一日1次,饭后服50~75mg.后者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从而减少其聚集.每次口服25~50mg,一日3次."
2016-02-19 15:03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尹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这个应该是由于眼部的疾病导致的问题的我建议你还是不用过于紧张的,注意饮食,注意最好还是去医院做一个具体检查为好的
2016-02-19 07:16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建国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
你好,糖尿病一旦确诊就要接受正规的治疗,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就会出现一些慢性并发症。平时在饮食上注意低脂、低糖摄入,多吃蔬菜,少吃面食,每顿饭控制在八成饱。加强体育锻炼,如:快跑、慢跑、打羽毛球等。平时建议服用琦肽菜籽低聚肽,菜籽低聚肽不是通过刺激胰岛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也不是通过抑制糖原分子分解或增强异生作用来调节血糖,所以不增加胰脏的负担。具有迅速补充平衡人体营养素、提升免疫力、辅助降血压、调节血脂等健康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复查血糖,防止出现一些慢性并发症。
2016-02-19 00:22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