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建国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
下肢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导致血管阻塞的一种疾病。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等。患者可能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等症状。若血栓脱落,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1. 病因: 血流缓慢:长期卧床、久坐不动等可使血流减缓。 血液高凝:妊娠、恶性肿瘤等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血管内皮损伤:创伤、手术等可损伤血管内皮。 先天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导致易栓倾向。 其他:肥胖、吸烟、高龄等也是诱因。 2. 症状: 下肢肿胀:多为单侧,按压有凹陷。 疼痛:常表现为胀痛或钝痛。 皮肤温度升高:患肢皮肤温度较对侧升高。 浅静脉扩张:可见体表浅静脉怒张。 活动受限:行走时疼痛加重,影响活动。 3. 检查: 超声检查:可明确血栓位置和大小。 D-二聚体检测:辅助诊断。 静脉造影:诊断的“金标准”。 4. 治疗: 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 溶栓治疗:尿激酶、链激酶等。 手术治疗:如取栓术。 5. 预防: 避免久坐久站。 适量运动。 控制体重。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预防,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25-01-23 20:29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