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强 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普内科
-
早产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及家庭护理等。 1.康复训练:通过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协调能力。 2.药物治疗: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 B12 等,促进神经修复。 3.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脑电生物反馈等,调节大脑功能。 4.中医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5.家庭护理:为患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进行适当的亲子互动和训练。 早产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且治疗过程较长,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帮助患儿尽早康复。
2025-02-07 12:37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建国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
出生有早产低体重,缺氧,感染等高危病史以及一部分无明显诱因导致生长过程中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的患儿,已经过了新生儿期,但尚未发展成弱智,脑瘫,语言障碍这个阶段的诊断,目前命名为中枢性协调障碍.有上述表现的患儿就诊后,不要仅认为是一过性发育迟缓或缺钙,要作相应的体检,CT等检查,以免误诊和漏诊.CT,MRI正常而体检有异常者,不能排除中枢性协调障碍.婴儿期轻症的中枢性协调障碍症状容易被忽视,如有以下情况就要怀疑为中枢性协调障碍,应尽早就诊.1,生后三个月还无站立或迈步表示动作者.2,婴儿过“百天”还不能抬头,4~5个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者.3,常握拳,如已过4个月仍呈拇指内收,手不能张开.4,抓物困难,婴儿在3~5个月时看到东西要伸手去抓,如5个月以后还不能抓或只用一只手抓者.5,面部表情单调,一般婴儿生后4~6周会笑,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患儿有些则表现为表情淡淡或呈愁眉苦脸的样子.6,吃奶无力经常呛噎,吐奶,哭泣声微弱或阵阵尖叫,呼吸降弱.7,发育比别的孩子晚,4~5个月不会翻身;7~8个月不会坐爬;或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硬挺易惊,动作过多或少动者.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松弛和僵硬症状可在出生后不久即可看到,其他一些症状可能需要几个月后才显现.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患儿都有上述症状,如果某些症状经常出现则要引起警惕,尤其是出生前后有高危病史的婴儿更需要密切观察,有可疑者可找专科医生咨询.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可塑性最强,干预治疗愈早愈好,可使脑损伤得到完全康复,或者明显减轻伤残.生后6个月内为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早期干预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异常肌张力的发展,促进正常运动的形成和发育.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治疗,现国内外均采用综合康复的治疗方法,强调以功能训练为主,辅以药物,针灸,推拿按摩,认知训练,感觉刺激,音乐文体疗法等.治疗中,以康复师为主体,儿童康复中心治疗为主线,辅以家庭参与的家长协作式康复,使治疗具有延续性,疗效更好.功能训练又称运动疗法,是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干预的主要方法.国内外多年实践证明疗效肯定,主要包括Bobath法,Vojta法..Bobath法和Vojta法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治疗的效果.目前,国内权威康复中心和早期教育机构均认可和采用这些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祖国传统医学中推拿按摩,针灸,经络导频,穴位注射也是目前治疗的手段之一,它们能舒筋活络,降低肌张力,增强肌力,改善运动功能.语言训练可在语言问题出现之前提早进行干预,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长期的语言刺激,促进语言机能的发育.药物治疗中,脑苷肽,脑活素,脑多肽,金奥聪,神经生长因子等可促进脑细胞代谢,有一定辅助作用.物理治疗包括:高压氧,水疗,熏蒸等,但早产儿应注意不用或慎用高压氧,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2016-03-02 03:12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杨东银 医师
安都卫生院
一级
内科
-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由德国学者Vojta博士在1976年提出的,是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多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对那些有脑损伤病史,有发育障碍,有中枢性运动协调障碍等临床表现,但又不能确切地诊断为脑性瘫痪,而将来又有可能发展为脑性瘫痪的危险儿,出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而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其实中枢性协调障碍就是脑瘫危险儿.对于宝宝而言,这种病发现的越早越好,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妈妈不妨试试一下的办法:首先是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ã.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如:安定,力奥来素,安坦,美多巴等. 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除此以外,还应重视家庭治疗环节.新生儿期即可在婴儿睡醒时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其向各个方向注视,对视觉追踪不好的更应加强这方面训练;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每日应多次与婴儿说话,对听觉定向反应不好的,可加带响玩具等进行声音刺激;父母可用温暖的手抚触婴儿全身的皮肤,加上轻柔按摩可促进脑损伤康复.在医生指导下可进行如下训练: 1.为了加强小儿头部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位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形成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2.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 3.爬行训练是脑损伤康复的重要方法.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4.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5.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6.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2016-03-01 23:47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