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肖起涛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病情分析:你好。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主要是激素治疗。轻一点的可以吃一些抗组胺的药。建议买一些扑尔敏、氯雷他定来吃,可使症状有所好转。如果较重可以吃一些激素。
2016-03-16 03:26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病情分析:过敏性鼻炎可以药物治疗扑尔敏口服.也可口服赛庚啶,息斯敏等药.目前临床上主要是应用内窥镜下等离子低温消融术,具体最好得遵医嘱!手术可以降低鼻腔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消除过敏区域神经对外界各种刺激,如气候,灰尘,花粉等的敏感性,过敏性鼻炎就不易复发.
2016-03-16 02:22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邢学法 主治医师
冠县辛集中心卫生院
一级
外科
-
病情分析: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织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其发生的必要条件有3个:①特异性抗原即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②特应性个体即所谓个体差异、过敏体质。③特异性抗原与特应型个体二者相遇。变应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可导致许多疾病和劳动力丧失。 ①室内的尘螨数量最好<20/m2只;维持居住空间相对湿度至60%以下,但过低(如低于30%~40%)会造成不适;清扫地毯;清洗床上用品、窗帘,螨变应原溶于水,水洗纺织品可清除其中的大部分变应原;使用有滤网的空气净化机、吸尘器等。②相应花粉致敏季节,规避致敏原。③对动物皮毛过敏的患者回避过敏原。免疫治疗诱导了临床和免疫耐受,具有长期效果,可预防变应性疾病的发展。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常用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疗程分为剂量累加阶段和剂量维持阶段,总疗程不少于2年。应采用标准化变应原疫苗。适应证主要用于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变应性鼻炎患者。
2016-03-15 22:31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光伟 主治医师
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五官科
-
病情分析: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AllergicRhinitisandAsthmaSyndrome.CARAS)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医学诊断名称,是指同时发生的临床或亚临床的上呼吸道过敏(过敏性鼻炎)和下呼吸道的过敏性症状(哮喘),两者往往同时并存。过敏性鼻炎-哮喘征的上、下呼吸道的免疫学和病理学改变分别是发生在鼻黏膜和支气管黏膜的过敏性炎症。鼻黏膜和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在发病诱因、遗传学改变、局部的病理学改变、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和发病机制等方面均非常相似。无论从解剖学还是生理学来看,鼻腔与支气管及肺的关系非常密切。呼吸道是指从鼻孔开始至呼吸性细支气管,其表面覆盖纤毛上皮组织。上、下呼吸道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的,刺激鼻黏膜(如鼻黏膜激发试验)可引起气道反应性的改变。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内炎性分泌物可以经鼻后孔和咽部流入或吸入肺内,称为鼻后滴漏综合征。特别是仰卧位睡眠时鼻内炎性分泌物不知觉地流入气道,极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病(特别是夜间哮喘)的重要原因。呼吸方式的改变也是导致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关系密切的因素之一,由于鼻粘膜肿胀、鼻甲肥大和分泌物的潴留可导致鼻塞,使患者被迫从以鼻呼吸为主转变为以口呼吸为主,这样过敏原可以避开鼻黏膜屏障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而引发 一旦确诊过敏性鼻炎-哮喘征就应进行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的优点是既可降低两种疾病分别治疗时所带来的高费用,又可以降低哮喘病的复发几率。研究发现,当哮喘病患者伴随过敏性鼻炎时,分别治疗往往可以增加医疗费用和降低生命质量,伴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已经成为医疗费用最高的疾病之一,研究调查了34000多例哮喘病患者,结果表明在没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病患者,其医疗费用仅仅是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病患者的一半左右。Corren的研究发现,对伴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来讲,积极治疗鼻炎可以显著减少哮喘病人急诊和住院的次数。因此,对过敏性鼻炎-哮喘征进行联合治疗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其治疗原则是针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的上、下呼吸道炎症进行联合抗炎治疗,同时应对患者的过敏性体质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包括经鼻吸入进行上、下呼吸道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组胺药物治疗、变应原疫苗治疗和其他免疫治疗。
2016-03-15 22:20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庆松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病情分析:坚持食用营养食物,以增强抵抗力。坚持做一些保健操早或晚坚持每天参加户外活动1个小时左右,特别是天气渐凉的秋天开始,以逐渐适应寒冷。
2016-03-15 12:26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