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岁男性甲胎蛋白高且肝有块状阴影是肝癌吗
男63岁来自 我爸爸上个月去医院检查甲胎蛋白330,这个月去复查420,又做了B超检查肝上有黑色块状曾经的08年患过胃癌,做了胃切除手术,切除3/5,术后化疗6次,恢复很好,很快,这段时间没有吃过任何药物,这次复查就查出甲胎蛋白高,医生说可能是肝脏不好,建议一月后复查,今天去复查还是偏高,又做了B超查出肝上有黑色块状,医生建议用一中药物注射把病灶封闭,单医生没有明确是肝癌想想请问专家一般这种情况是肝癌吗?建议任何治疗较好(医生方案是从大腿处开刀,针管从大腿脉进去到肝脏处注射药水)像这样手术有必要吗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陈怀宇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级甲等
肝病中心
-
甲胎蛋白持续升高且肝脏发现黑色块状阴影,可能是肝癌,但也存在其他疾病的可能,如肝血管瘤、肝脓肿、肝硬化结节等。需要综合多种检查和临床表现来明确诊断。 1. 肝癌:肝癌细胞会分泌甲胎蛋白,导致其升高。肝脏肿块可能是肿瘤病灶。可通过增强 CT、磁共振成像、病理活检等进一步明确。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瑞戈非尼)、免疫治疗(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 2.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一般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通过超声、增强 CT 等可诊断。较小的血管瘤无需治疗,较大或有症状的可手术或介入治疗。 3. 肝脓肿: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可有发热、肝区疼痛等症状。通过血常规、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主要是抗感染(如头孢曲松、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必要时穿刺引流。 4. 肝硬化结节:肝硬化时肝脏组织纤维化,形成结节。通过肝功能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等诊断。治疗主要是针对肝硬化病因,如抗病毒(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同时保肝治疗。 5. 其他: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生殖系统肿瘤等也可能导致甲胎蛋白升高。 总之,仅凭目前的检查结果不能确诊,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的肿瘤科或肝胆外科就诊。
2024-12-19 06:29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申兰阔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一般小于20都是正常的 甲胎蛋白是人体中的一种糖蛋白,AFP是甲胎蛋白的英文缩写。一般的情况下,胚胎的肝细胞中含有大量甲胎蛋白(AFP),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μg/L。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甲胎蛋白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甲胎蛋白(AFP)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一大约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升高甲胎蛋白(AFP)都会升高。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二患有生殖细胞肿瘤的患者大约50%的甲胎蛋白(AFP)都呈阳性。男性还要考虑睾丸癌。但也应该大于25μg/L,才有可能。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三在其它肠胃管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甲胎蛋白升高。
2014-01-08 19:18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松 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普内科
-
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αFP或AFP)主要在胎儿肝中合成,分子量6.9万,在胎儿13周AFP占血浆蛋白总量的1/3。在妊娠30周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出生时血浆中浓度为高峰期的1%左右,约40mg/L,在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低于30μg/L)。
2014-01-04 19:33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胃癌? 胃癌(gastric cancer)是胃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世界上胃癌发病率约17. 6/10万,据统计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全身癌肿中占第三位。男性居多,男女患者比例为2~3: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统计,42%的胃癌患者在我国,其原因可能与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等因素有关。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大弯、胃小弯及前后壁均可受累。绝大多数胃癌属于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或出现上腹不适、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慢性疾病症状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胃癌的预后与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组织类型、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措施有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