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宋长辉 医师
安都卫生院
一级
全科
-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样,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其传播途径、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都值得关注。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2.症状表现:发病急,常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3.诊断方法: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清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等)来确诊。 4.治疗手段:包括对症治疗(如降温、止痉、脱水等)、抗病毒治疗(如利巴韦林等)和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5.预防措施:防蚊灭蚊是关键,可使用蚊帐、蚊香等;接种乙脑疫苗也能有效预防。 总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可以降低其危害。
2024-12-17 22:52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轩存旺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病情分析: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1,对症治疗:如头痛严重者可用止痛药,癫痫发作可首选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脑水肿在病毒性脑膜炎不常见,可适当应用甘露醇.指导意见:2,抗病毒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和缓解症状,目前针对肠道病毒感染临床上使用或试验性使用的药物有免疫血清球蛋白(ISG)和抗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药物普来可那立.
2013-11-29 08:02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赵蕾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潜伏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二)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向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四)后遗症 虽经积极治疗但发病半年后仍留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者称为后遗症约5%~20%患者留有后遗症均见于高热昏迷抽搐等重症患者后遗症以失语瘫痪和精神失常为最常见失语大多可以恢复肢体瘫痪也能恢复但可因并发肺炎或褥疮感染而死亡精神失常多见于成人患者也可逐渐恢复
2013-11-29 08:02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冯海峰 主治医师
江苏靖江市太和医院
一级甲等
眼科
-
你好,乙脑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治疗方面要积极应用抗炎药物、降颅压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对症治疗即可,密切观察,不可耽误治疗时机。
2013-11-24 19:09
-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史东岳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下述资料供诊疗时参考。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 系因乙型脑炎病毒侵入脑部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脑炎。1958年夏、秋季曾一度在我国很多地区流行,病死率、病残率均甚高,对人民群众危害甚大;后经我国大力防治,发病率现已大幅度下降,但每年夏、秋季仍有少数散在病例发生。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为蚊,宿主为猪、牛、马及多种家禽。当蚊叮吸了带有乙型脑炎病毒的这些家畜家禽的血后,再叮咬人时即可将病毒传播给人。人在感染病毒后是否患病取决于其免疫力的强弱,病毒在免疫力正常的人可不引发临床症状或只形成症状很轻的病毒血症,但可形成较强的抗乙脑病毒感染的免疫力;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血脑屏障有缺陷,病毒即可进人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急性而广泛的脑部病变。 乙脑的炎症损害以脑灰质、基底节和脑干等处为重,小脑及脊髓较轻。大体检查可见脑蛛网膜下腔变窄,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脑实质水肿,起病l周后死亡者还可见散在的脑软化灶,脑压迹甚多见。光镜检查见脑膜及脑实质内充血、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血管周围嗜中性粒细胞及单个核细胞浸润明显;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明显减少,小胶质细胞增生及噬神经细胞现象;散在软化灶液化和被吸收后形成腔隙,还可见散在的点状出血。 [临床表现] 主要见于1岁~10岁的幼儿和儿童,1岁以内的乳儿及成年人均较少见。感染病毒至发病的潜伏用约1周~2周。 临床分期: (一)、初热期 此期约 3天~4天。多骤然起病,病人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烦躁不安、面颊潮红、咽部粘膜及眼结合膜充血,阳性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一般较轻,无明显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为本期特征。 (二)、极期 此期约为7天左右。意识障碍加深并很快进人昏迷,伴有持续性高热,重者可达41℃,抽搐反复发作,以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强直或/和阵挛性发作较为多见,并可出现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状态。可见眼球震颤,瞳孔缩小、扩大或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脑膜刺激征阳性,肌张力增高或呈肌弛缓状态,深浅反射消失,尿储留或失禁。乳幼儿还可见前囱膨隆。此期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病情有: 1、脑疝形成 颞叶钩回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均可发生,是极期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呼吸衰竭 脑水肿和脑疝形成均为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脊髓病变引起的呼吸肌麻痹、肺部感染、心力衰竭和肺水肿亦可引发周围性呼吸衰竭。这两种呼吸衰竭既可单独存在亦可并存出现。 3、循环衰竭 由于脑水肿和大脑皮质病变引发的脑-心综合征,加之脑干循环中枢的受损均可促发中枢性循环衰竭,但其发生率远较呼吸衰竭为少见。脑疝形成、呼吸衰竭和本病的其它因素(脑炎病变、癫痫发作、高热等)均可促进本病恶性循环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成为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恢复期 起病后10天左右体温开始下降,意识障碍逐渐好转,神经体征有所减轻,提示病情进入恢复期。由于乙脑病变的部位、范围、轻重不同,有的病人可在1月--2月内恢复正常,另一些病人虽经长期康复治疗仍不能获得满意的恢复。一般于病后的半年内可视为恢复期。 (四)、后遗症期 后遗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智能障碍 如记忆力减退,原来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下降,严重者可呈痴呆状态。 2、精神障碍 轻者仅出现性格和情感的变化,如淡漠、孤独、易激动;重症者可呈紧张综合征(木僵、刻板动作、缄默、刻板语言等)、精神错乱、谵妄和昏睡。 3、神经损伤 常见者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和听力下降、失语、瘫痪、震颤麻痹综合征和癫痫发作等。 [辅助检查] (一)、周围血象检查 白细胞总数升高至10~20X109/L左右,个别可超过3万/L,嗜中性粒细胞占80%~90%且有核左移,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少数病人的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在正常范围内,但多见于流行后期的轻症病人。 (二)、脑脊液检查 无色透明或微浑,压力升高或很高,白细胞总数大多在50~500 X109/L左右(约占 80%),少数可超过1000以上或在 50X106/L以下。病初 2天~5天以嗜 中性粒细胞增多占优势,以后则以淋巴细胞和激活的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含量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或偏低,氯化物正常。在病初1天~2天内,部分病人的脑脊液检查可无异常。 (三)、免疫学检查 病后一周血中出现中和抗体(中和试验),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可助确诊。病后4天血中出现IgM,可有助于早期诊断;3周内的70%~90%病人呈阳性,凭此单份血清检查即可作出诊断。血凝抑制抗体在病后5天出现(较补体结合抗体或中和抗体的出现为早),发病后2周达高峰,并可维持1年。在发病第12天~2天的血液中或发病2~4天的脑脊液中,应用免疫荧光法和我科免疫胶体金银技术即可查得乙脑病毒抗原,阳性率高,有早期诊断价值。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中乙脑抗体IgM、IgG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较好,也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诊断] (一)、根据临床表现 如疾病的流行季节(我国南北地区的流行季节略有差异)、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一般实验室检查,常可迅速作出拟诊。 (二)、根据血清学检查 1、单克隆抗体反向血凝抑制试验 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佳,抗体出现早,检验无需特殊设备、操作简便。 2、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可为病因确诊提供依据。一般于感染后第4天即可出现阳性,以后抗体浓度逐渐升高,于病后2周~3周达峰值,然后有所降低,并可与单克隆抗体反向血凝抑制试验同时进行检测。 3、特异性抗原检测 对病因更具有早期确诊价值。 4、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对急性期的诊断无帮助。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中毒性痢疾、结核性脑膜炎、中暑、肠源性病毒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性病毒脑 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相鉴别;在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地区,还应与脑型疟疾、钩端螺旋 体脑膜脑炎等相鉴别。 [治疗] 本病主要依靠对症治疗,抗病毒化学药物及生物制剂的疗效尚未被完全确认,而仅起辅 助性治疗作用。主要对症治疗措施如下: (一)、降温 因为高温为本病的首要症状,能否将高温迅速降至38℃~38.5℃,是救治本病成败和减少病后残障的关键。 1、物理降温 通过空调机将室温持续保持在20℃~22℃,如有需要还可选用40%酒精或温水进行全身反复擦浴,冰水或冷盐水灌肠,放置20%盐水冰袋于腹股沟、腋窝、颈部等大血管以及额、枕部(或戴冰帽)等降温加强措施。 2、药物降温 常用复方氯丙嗪(氯丙嗪与异丙嗪等量混合,剂量按氯丙嗪计算)。成人首剂可用25mg~50mg肌肉注射,小儿剂量为1 mg~2mg/kg肌肉注射;危重者可先肌肉注射与静脉滴注各半量,待病人安静后再以物理降温维持之。病人体温降至37.5℃~38℃以下时,即可逐步撤去腹股沟、腋窝和颈部冰袋,并严密监护体温。此种药物降温(冬眠疗法)有抑制呼吸和抑制咳嗽反射,导致呼吸量减小、咳嗽反射减弱等副作用,从而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和加重缺氧,故应严格控制药物降温的时间(一般以3天~5天为度),和注意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其它阿司匹林、消炎痛等降温药亦可酌情应用。 3、中药及针刺降温 中药安宫牛黄丸和紫雪丹,以及针刺曲池、合谷、大椎等穴亦有降温作用,可酌情应用。 (二)、镇痉 本病的抽搐一般较频繁,甚或呈持续状态。由于抽搐可迅速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并与抽搐形成互为因果关系的恶性循环;再此种抽搐还可加重全身性缺氧,加速呼吸和循环衰竭的发生。 (三)、降颅内压 因本病所用脱水药物剂量大、次数多,应适时监测血糖、电解质及血浆渗透压,以避免高渗透压血症的发生和干扰本病的救治。 (四)、呼吸衰竭的防治 呼吸衰竭的原因有两种,中枢性呼吸衰竭系由脑炎、脑水肿引起的呼吸中枢损害和脑疝形成所致;周围性呼吸衰竭多系呼吸道炎症及阻塞和脊髓性呼吸肌麻痹所引起。防治呼吸衰竭的关键主要在于: 1、病因治疗 积极防治脑疝形成和并发症(如控制抽搐、高温和肺部感染)等。 2、对症处理 具体措施如下: (1)、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 保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排痰和吸氧(氧浓度以26%~28% 为宜)。 (2)、微循环改善药 对中枢性呼吸衰竭有较好疗效。如阿托品成人l.5 mg~2.5 mg/次,小儿按0.01 mg~0.03 mg/kg/次)静脉缓慢注射;东莨菪碱成人、小儿均按0.01~0.03mg/kg/次计算剂量静脉注射;654-2(山莨菪碱)成人剂量为10 mg~20mg/次,小儿为0.3 mg~0.5mg/kg/次,2~3次后停用。如出现体温进一步升高,心动过速心衰加重者应即时 停用。 (3)、呼吸兴奋剂 仅用于自动呼吸存在但明显力弱的病人。如山梗菜碱,成人为3 mg~5mg/次,小儿为 0.15 mg~0.2 mg/kg/次静脉注射,视病情4小时~6小时重复1次;可拉明5 mg~10 mg/kg/次肌肉或静脉注射;回苏林4 mg~8 mg /次肌肉注射,抽搐频繁发作者应减量或禁用。 (4)、人工呼吸及机械呼吸 如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气憋或/和血氧饱和度下降,应尽早给予面罩式正压式机械呼吸辅助治疗。如自动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气管内插管和机械呼吸,等病情稳定后如有需要可行气管切开术,有利于继续机械呼吸、排痰和抗肺部感染。 (五)、循环衰竭的防治 循环衰竭一般较少发生,但可常见于老年、原有心功能不全和极高温的病人。预防措施主要为及时而正确地处理好各种危象,如降温、控制抽搐、减轻脑水肿、防治呼吸衰竭等,同时尚须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必要的血容量,治疗心衰和维持正常的血压等。 (六)、中药治疗 白虎汤和重用石膏经临床验证,据说对乙脑具有一定疗效,但应注意短时间内钙摄入过量的不良反应。 (七)、抗病毒药和生物制剂治疗 如选用:①干扰素,50万-500万肌肉注射1次/日;② 日达仙1.6mg皮下注射 1次/隔日;③免疫核糖核酸3 mg2次/日;④转移因子,2ml(两个转移因子单位)肌肉注射1次/日。 (八)、加强营养和护理 因此类病人的体力消耗甚大和病情变化较快,故应切实加强营养和护理,以增强抗病能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摘自粟秀初、赵钢主编。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007.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3-11-19 08:02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