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被领养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目前,社会上不少人想领养地震孤儿,领养家庭的成员本身有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本文指出孤儿在被领养期间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希望他们对此有充分预知。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
1.被怜悯感。由于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及媒体的过度渲染,社会上普遍对孤儿抱有同情心理,但同情如果得不到恰当的表现,反而会加重孤儿的被怜悯感,从而加重孤儿的心理负担。因而,领养者不要对其有过于特别的照顾,避免其有多余的想法。
2.多余感。由于领养的家庭多数是条件较好的城市家庭,基本上过着物质条件与原来相比较优裕的生活,不需要孤儿为家庭做什么。这样会使孤儿觉得自己对新的家庭一点贡献没有。所以,可以根据孤儿个人好恶,适当让他做些家务,使他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价值。
3.易感、多疑。孤儿在与养父母尚未建立绝对信任关系前,往往存在一定的戒备和试探心理,对养父母的喜怒哀乐及一言一行极为敏感。养父母一生气,孤儿就很容易想七想八,而且会很自责,总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对孤儿要细心一些,多一些宽容与耐心,同时也要让孤儿了解每位家庭成员的个性和脾气。
4.自闭,社交恐怖。这一点是与上述几点互为联系的,主要由自卑心理及引起。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著名的心理成长“八阶段论”,认为1.5岁前儿童心理处于基本信赖与不信赖的矛盾活动中(BasicTrustvs.Mistrust),1-3岁儿童心理处于发展自主性与羞愧、怀疑(Autonomyvs.Shame&Doubt)阶段,3-6岁处于发展主动性与内疚(Initiativevs.Guilt)阶段,6-12岁处于发展勤勉与自卑(Industryvs.Inferiority)阶段。这说明认识各阶段儿童的心理与个性发展特点,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的重要性。当然,仅凭养父母的努力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要避免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默契和共同努力。首要的是帮助孤儿建立正确的认知和重树信心。
5.间歇性“灾难重现”。这属于地震后遗症。由于创伤太大,孤儿短期内由于害怕重复创伤经历,有选择性地失忆。但一段时间以后,这种创伤情境与体验有可能从潜意识中调出来,呈间歇性“灾难重现”,严重时会产生惊恐并发生理抽搐现象。所以在心理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尽早让孤儿逐步回忆,并描述出心中的恐怖体验,平时也启发他们用写日记、写博客、绘画等方式释放心中的恐惧。
(责任编辑: )
相关文章推荐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专家答疑
妇科再造丸能治月经量少吗?有何功效?
2024-10-27麻栗坡县哪家医院治疗外阴白斑效果佳?
2024-10-27嘉兴市治疗子宫内膜癌哪家医院好
2024-10-27此次月经量特别少,有何药可治疗?
2024-10-27月经延迟一月才来是何原因
2024-10-27洁尔阴洗液如何用于阴道内部冲洗
2024-10-27如何选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院
2024-10-27安坤赞育丸有何功效?
2024-10-27
热门文章
产后康复全攻略,这些关键项目不可错过
2024-10-28如何为宝宝准确测量身高
2024-10-25儿童换牙齿注意事项——护理、饮食与问题应对
2024-10-24宝宝厌食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2024-10-23探究14岁少年身高的标准与影响因素
2024-10-22一个月宝宝怎么护理?专业指南来了!
2024-10-22一岁三个月宝宝食谱全解析:营养、美味与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岁宝宝营养食谱:成长营养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