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儿科 > 早教 > 心理 > 正文

用“吓唬”来管教孩子 易形成儿童恐怖症

2013-01-24 18:06:59    作者:杨司佼  家庭医生在线

  “怕”是人的天性,“怕”与人生同行,“怕”使人失去了不少欢愉,“怕”甚至会影响人一生的幸福,心理医生告诉您——

  五岁的小东在小姨的陪同下来看心理医生,要求做一个智力测验,看他大脑是不是出了问题。因为他不仅平时胆子小、孤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而且最近还特别怕“鬼”,夜里不敢一个人睡,白天不敢一个人待着,刚好幼儿园又放假了,就一天到晚都跟着她。

  详细检查后,确定孩子智力正常,也没发现有其他的精神症状,诊断为儿童恐怖症。

  原来在小东两岁多时,他父母就常年外出做生意,至今小东一直寄养在外婆家,主要由小姨照看。小姨一家都喜欢看鬼片,闲下没事也爱讲鬼故事。每当此时,小东就特别地乖,躲到小姨怀里不敢做声。为了使他听话,大人就常常用鬼来吓他。一提到鬼小东就老实了,夜里睡觉也要蒙着被子睡。一个多月前,他又发了一次高烧,迷迷糊糊地尖声怪叫,说看到很多鬼,烧退后就变得特别地怕鬼。

  很明显,小东的怕是家里人利用他怕鬼的心理,经常用鬼吓唬他造成的。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东西。但对一个两岁多的小孩而言,父母不在身边,本来就缺乏安全感,还常常被故意用鬼来吓唬管教,结果鬼就植入了他的心中,鬼故事听得越多就越怕,最后在高烧的作用下,出现了以鬼为主要内容的恐怖性谵妄,诱发了恐怖症。

  在临床上,像小东这种因为父母和亲人用“吓唬”来管教孩子,致使孩子形成“儿童恐怖症”的病例并非罕见。如有个两岁的孩子,时常在夜间哭闹,妈妈为了使她安静下来,用了很多招数,最后一招终于灵验了——“外面有大老虎,它听见小孩哭就进来吃小孩”,孩子吓得蒙住头,强忍着哭泣入睡了。妈妈得知了孩子怕老虎的秘密,于是经常用此吓孩子。孩子到了四岁,只要一提到老虎,就十分恐惧,后来不仅怕老虎,而且怕大灰狼、狐狸、狗等动物,当看电视、电影或家长偶尔提到这些词,她就紧紧抱头,面色苍白,大声呼叫“我怕”。后来,症状越来越重,晚上尽管无人提起,她仍然用被子蒙住头喊怕,说闭上眼就有老虎在眼前。由于孩子常常做恶梦和惊叫,家长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最后,医生给孩子诊断为儿童恐怖症。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幼儿由于在心智和体力上都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所以,常常有很强的不安全感,如怕黑、怕鬼、怕某些动物等。这本属正常现象,一般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如果教养不当,就很容易变成病态的“怕”。如有不少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听话好管,在孩子哭闹、不听话时,孩子怕什么就用什么来恐吓孩子。害怕的孩子自然被吓得不敢出声,家长也得到了安静,可他们没有想到,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从正常的“怕”变成病态的“怕”。这是因为,幼儿刚刚萌发想像能力,虽然其想像力水平很低,内容很贫乏,但是孩子喜欢把许多东西夸大。所以,当父母或大人使用恐吓的办法哄孩子时,孩子常常在想像中加以夸大,因此会引起很大的惊恐,反复强化则易导致心理异常。事实上,这种吓孩子的方法,不仅会导致儿童恐怖症等心理障碍,而且还会终身影响孩子。很多成人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时,追究原因都会牵涉到童年时期的某些恐怖经历。因而笔者提醒年轻妈妈,在孩子哭闹不好管时,不要用恐吓,而应用科学文明的方法管教孩子。

  首先,要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言行,如果是宝宝生病了,非常难受地哭,妈妈就应该多抱抱他,让孩子在病痛时感到有妈妈陪着,就不会太难受了;如果宝宝是在睡觉时哭,妈妈可以放点轻柔的摇篮曲,使他安静下来;如果宝宝是毫无理由地哭,妈妈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宝宝乖,听听流水的声音,今天这朵花为什么开花了?如果宝宝是在公共场合哭闹,妈妈可以跟他讲道理,与不哭闹的小朋友进行比较,适当给宝宝买一些他心仪已久的东西(此招不宜惯用);如果宝宝是为了不能出去玩而哭,妈妈可以带他出去,满足他的要求;妈妈还可以把宝宝的哭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或者用摄像机把哭相录下来,他看到或听到自己哭时,可能哭声就会立即止住;还有一招,实在没办法时,妈妈可以陪着宝宝一起“哭”。切不可说“再哭打死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或大声说“别哭了!再哭把你卖掉!再哭把你扔到垃圾桶里!再哭今晚不让你吃饭!再哭让大老虎吃掉你”等威胁恐吓的语言。

  其次,怕与逃避危险是人的天性,即使父母并非有意恐吓孩子,孩子们也会从生活环境中习得“怕”与逃避的行为方式,因而,当孩子出现“怕”的概念与行为时,父母要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怕,承认他们的怕,并认真听他们倾诉他们的怕,切不可嘲笑他们的怕和利用他们的怕来管教他们。因为父母是他们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如果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都要利用他们的“怕”来整治他们,他们还能信任谁呢?失去了对人的信任,会更加重他们的不安全感,心中“怕”的阴影也就越来越深刻。因而,面对孩子的“怕”,父母要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形成一种健康的行为模式。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打击和挫折时,要让孩子尽快回到那个处境中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如孩子害怕去某个地方,或害怕某种动物时,不是教孩子躲避,而是应该带孩子去逐渐接触或接近怕的事物,让孩子及时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情绪,让他们感受到所怕的事物没有危险,从而培养孩子形成面对困难不回避、不拖延,及时解决困难的性格和能力。否则,如果让孩子逃离恐怖处境的话,他会对当时的情境进行幻想性的夸大和歪曲,反复逃避就会因一再强化而固定下来,形成懦弱、逃避现实、畏缩不前等不健全的人格,容易使幼年时期的怕延续到成年而贻患终身。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责任编辑:方徽雯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