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儿科 > 早教 > 心理 > 正文

你了解宝宝的“泛灵心理”吗?

2014-10-03 09:20:26      家庭医生在线

2岁多的东东特别喜欢气球,周末妈妈也给他带来一个画着小熊面具的彩色气球,气球还有两只小耳朵,这个比原来的单色气球好看多了。东东高兴极了,立刻把手里的其他玩具丢掉,很专注地牵着气球满屋子跑着玩,不亦乐乎。此后,东东每天一睁眼就要找气球。

有一天,妈妈不小心把这个钟爱的气球踩爆了,东东立刻嚎哭起来,撕扯着妈妈:“还我气球、还我气球……”任凭妈妈怎么哄劝都不行,又给东东买了个带金图案的气球,原来以为东东会很高兴地接受,但宝宝根本不喜欢,把他扔在一边,仍哭喊着:“我要小熊,还我小熊……”妈妈很不解,东东为什么这么喜欢原来那个气球?

原来,这是宝宝“泛灵心理”在作怪,东东已经把原来的气球拟人化了,小熊气球成了他心爱的“玩伴”,是有生命的东西。妈妈把气球碰碎了,就等于害死了自己的“小伙伴”,所以东东感到痛苦不已,嚎啕大哭。即使妈妈又买回来一个新气球,但不是原来那个“玩伴”了,宝宝在心理上仍一时接受不了。其实,类似的“泛灵心理”在宝宝的日常生活中随手可见。

“泛灵心理”知多少?

幼儿时期的“泛灵心理”,是指把所有的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泛灵心理”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宝宝们所表现的“泛灵心理”行为,不能用简单的“模仿”和“想象”解释。

宝宝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主要表现在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两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泛灵论”的实质:它产生于宝宝把事物同化于自己的活动之中,是由于内在的主观世界和物质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缺乏必要的知识,对事物之间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一无所知,所以思维常是泛灵论的。

国外有些心理学家不同意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宝宝虽具有泛灵思想,但并不普遍。中国有关的研究认为,宝宝把无生命客体看作是活的和有心理的认识倾向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它直接依赖于知觉或表象中所注意的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这是宝宝的泛灵心理,而非泛灵观念。宝宝的思维水平决定宝宝缺乏关于“活的”的“心理”的系统化正确认识,这是3~6岁宝宝泛灵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由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而引起的情绪体验,是泛灵心理产生的条件,认识和情绪体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生了泛灵心理。

“泛灵心理”有妙用

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宝宝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宝宝的这种”泛灵心理”,对家庭教育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年轻父母应该有效利用“泛灵心理”引导宝宝。

帮宝宝提高认识能力

当妈妈充满童真的语气告诉宝宝他所见到的事物时,宝宝的“泛灵心理”已经慢慢发挥作用了。例如:妈妈引导宝宝认识早上和晚上时,若能用“太阳公公起床了!”“太阳公公要下山了!”等这类泛灵色彩的话语来解释,宝宝们将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日出”和“日落”。

利用“灵化”了的事物对幼儿进行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灵化”了的外物主要是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等等。比起向宝宝讲解深刻道理,这种教育宝宝的方法效果好得多。有的家长将这些寓言、童话故事编成小话剧、小舞蹈等节目和宝宝一起表演,让宝宝接受直接的心理体验,所得到的效果比起讲大道理不知要好多少。

当然,幼儿的“泛灵心理”是一种意识发展不充分的表现。我们利用“泛灵心理”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指导宝宝学会人物辨识、物物辨识,促进宝宝从本质上去认识事物,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棘手问题,拟人化方法来回答

宝宝对世间万物都是非常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但是,对宝宝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

对于宝宝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直接回答。“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鱼为什么会有鳞片?”“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泳衣一样,鳞片就是鱼的游泳衣。”“太阳会什么会落下去?”“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宝宝说,“你还太小,妈妈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宝宝的求知欲望。

培养宝宝的爱心和同情心

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对幼儿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应该善于把事物拟人化,激发宝宝的泛灵心理,让宝宝把外界事物同化到自己的活动中去。教育宝宝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护其他小朋友,我们都可以利用泛灵心理,使之对相应的人或物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情心,使他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人和物。

例如,宝宝在做游戏时,教育宝宝不要把墙壁弄脏,不要把凳子弄坏,可以对宝宝说:“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会很疼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也可以说:“墙壁可爱卫生了,如果你把它弄脏了,它就不跟你们交朋友了。”“不要去掐花,它会很伤心难过的。”宝宝听了以后会非常注意安全,还会擦擦凳子,掸掸墙壁上的灰尘,抽回想去掐花的小手……

“泛灵心理”也有副作用

不要让“泛灵心理”误导宝宝

不要刻意利用宝宝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宝宝不小心被凳子绊倒,照看宝宝的家长往往会一边抚慰宝宝,一边指使或帮助宝宝去拍打凳子。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宝宝一般都会在惩罚凳子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宝宝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事实上,宝宝跌倒不是凳子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凳子。

不要让“泛灵心理”给宝宝带来恐惧

平时不要给宝宝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容易受“泛灵心理”的影响,很难区分现实和虚构,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会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

因此,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宝宝接触含有恐怖内容的语言、画面等,这样将有益于培养宝宝勇敢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摘录自合作杂志《妈妈宝宝社》2013年9月刊)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责任编辑:张琴琴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