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儿科 > 育儿 > 疾病护理 > 正文

“问题孩子”可能患有多动症 如何预防孩子得多动症

2015-01-12 09:52:30      家庭医生在线

许多家长因为孩子做作业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爱说话或在座位上动来动去,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甚至带孩子去医院“看病”。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对多动症认识不清,错把儿童顽皮好玩的天性当成了多动症。

其实,判断孩子是不是多动症有严格的标准。我国中华神经精神学会通过的《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确定了以下标准:起病于学龄前期,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并至少具备下列行为中的4项:

①需要其静坐的场合下难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

②容易兴奋和冲动。

③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④做事常有始无终。

⑤注意难以保持集中,常易转移。

⑥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产生情绪反应。

⑦经常多话,好插话或喧闹。

⑧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⑨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

⑩动作笨拙,精巧动作较差。

排除标准为:不是由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病、焦虑状态、品行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目前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神经生理检测、行为检查和心理测验。

所以当孩子出现一些爱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时,一定要鉴别清楚,不要轻易得出孩子患多动症的结论,甚至是乱投医。

多动症的鉴别诊断如下:

1、精神发育迟滞 该病患儿可伴有多动和注意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的患儿如能上学,学习困难也相当突出,因此易与多动症相混淆。但追溯病史,可发现精神发育迟滞的患儿自幼生长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如经常和年幼的儿童玩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学业水平与智力水平多相符合,韦氏儿童智力检测智商低于70。以上有助于鉴别。

2、儿童孤独症 虽然该症患儿常存在多动、注意障碍,但患儿还存在儿童孤独症的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因此,不难和多动症进行鉴别。

3、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和多动症同病率较高。如患儿不伴有多动和注意障碍,只诊断品行障碍。如患儿同时伴有多动、注意障碍,并符合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诊断标准,则两个诊断均需做出。

4、儿童情绪障碍或心境障碍 儿童在焦虑、抑郁或躁狂状态下可能出现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症状,多动症患儿因为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及同伴的排斥等也可出现焦虑和抑郁,因此两者需要鉴别。两者的鉴别要点如下:①多动症起病于7岁之前,而儿童情绪障碍或心境障碍的,起病时间则可早可晚;多动症为慢性持续性病程,而情绪障碍的病程则长短不一,心境障碍则为发作性病程;③多动症的首发和主要症状为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和冲动,而情绪障碍或心境障碍的首发和主要症状是情绪问题,如情绪低落、担心、恐惧、易激惹等;④情绪障碍或心境障碍儿童通过治疗改善情绪后,多动和注意障碍将消失;而多动症患儿服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改善情绪后,过度活动、注意障碍和冲动可能有所改善,但仍持续存在。

5、儿童精神分裂症 该病起病时间较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晚,发病高峰时间为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在早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的同时,常伴有其他情绪、行为或个性方面的改变,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淡漠和不协调、行为怪异、意向缺乏等精神分裂症症状,据此可和多动症相鉴别。

帮孩子远离多动症家长应从细节着手

1、应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疾病,积极寻求治疗,而不应采取粗暴、歧视、冷淡、责骂、惩罚等措施,否则会加重多动症孩子的病症和自卑、忧虑、孤僻、反抗心理。

2、不要订立过高的目标,马上要求他们变成安静的乖孩子。对这类孩子的要求要点,是防止他们的鲁莽行为损伤自己或危害别人,所订的规矩能达到目标就行,不宜制定过多清规戒律。

3、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如和他一起游戏,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

4、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宣泄其过剩的精力。

5、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6、培养孩子一心不二用。如吃饭时不看电视等,不迁就孩子的某些兴趣。

7、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良好的家庭气氛,还可防止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

8、避免含铅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不给孩子吃含铅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孩子用铅制器皿。

9、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让他轻松成长。

10、父母要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相互反馈信息,共同促进患儿的好转。

(责任编辑:姚晓珠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