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儿科 > 儿科疾病 > 其他疾病 > 正文

小儿蛔虫病怎么回事 几种药物治疗效果好

2016-02-21 06:44:24      家庭医生在线

蛔虫是人体中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儿童感染率最高。其主要表现是食欲不好、腹痛、或腹泻、便秘,甚至可以造成小儿营养不良、贫血、智力发育差等。那么,引起小儿蛔虫病的原因是什么?

一、发病原因

下列因素可诱发胆道蛔虫症:

①肠功能紊乱:如发热腹泻,肠腔内环境发生改变,促使蛔虫活动增强。

②驱虫药不足,激惹蛔虫活动增强。

③药物或饮食改变了肠腔内酸碱度,蛔虫厌酸喜碱,低酸可促使蛔虫逆行向上。小儿肠道内常有蛔虫寄生,但一般不出现症状,当饥饿、高热、胃肠道术后或服用驱虫药剂量不当后,改变了机体的正常环境。胃肠道功能紊乱,内在环境改变,加上蛔虫有钻孔的习性,蛔虫就可以窜到十二指肠。当胆道下端Oddi括约肌松弛、功能不全、胆道扩张、嗜碱性的蛔虫容易钻入胆道。蛔虫进入胆道后的机械性刺激使胆道口括约肌痉挛,也带来了胆道感染。

二、发病机制

当空肠、回肠内蛔虫受到刺激,可逆行向上至胃和十二指肠;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Oddi括约肌放松时,蛔虫即进入胆总管、肝管,甚至进入肝内,蛔虫进入胆道后因虫体的活动引起平滑肌痉挛发生剧烈上腹疼痛,并可因虫体带入细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发生胆道感染,引起肝脓肿,可严重地威胁患儿生命。一般小儿胆道蛔虫症多为一条蛔虫的前半部进入胆道,但也曾见过数十条蛔虫进入一个4岁小儿胆总管内的报道。蛔虫进入胆道后,可自动或被动排出。胆道内蛔虫退出有3种形式:

①部分虫体在胆管内,尾部仍在十二指肠,因头部受到胆管痉挛的压迫,尾部强烈卷曲使虫体退出胆道,这种形式最多见;

②虫体全部进入胆管,以后虫头调转,渐渐钻出。

③虫体死亡或麻痹后,部分腐烂,随胆汁排出,然而数量较多的蛔虫进入胆道或肝内,则不易退出。

清楚小儿蛔虫病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那么,小儿蛔虫病怎么治疗?

(一)苯咪唑类化合物 为广谱驱虫剂,可杀死蛔虫、钩虫等。其杀虫机理为药物对虫体有选择性、不可逆性地抑制其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致使虫体无法生存与生殖,最终死亡。常用的药物有:

1、甲苯咪唑(Mebendazole)儿童用量每天为50-150mg,成人每次100mg,早晚各次,连服3天;若未驱尽,三周后可再用第二疗程。该药驱蛔效果较佳,副作用少见,大量感染用此药驱虫时,可有腹痛、腹泻,但较轻微。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商品名肠虫清,为新的广谱驱虫剂。剂量为400mg,一次吞服。疗效达90%以上。但在大规模治疗中,偶有发生口吐蛔虫的反应。

3、左旋咪唑 用量为150mg,一次服用,本药驱蛔作用不及甲苯咪唑,但较哌嗪为优,副作用轻微,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少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肝功能轻度损害。早期妊娠、肝、肾疾患应慎用。

4、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 成人每公斤体重25mg,早晚各1次,连服3天,日用量不可超过3g,此药已被甲苯咪唑所取代。

(二)噻嘧啶(Pyrantel)(商品名抗虫灵、驱虫灵)是广谱抗虫药,能使蛔虫肌肉剧烈收缩,引起痉挛性麻痹。用量为5-10mg/kg,晚1次顿服。副作用有头痛、头晕、呕吐等,对孕妇、急性肝炎、肾炎、严重心脏病及发热病人应暂缓给药。

(三)驱蛔灵(枸橼酸哌嗪)成人每次3-4g,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50mg(最高量不超过3g)睡前顿服,连服2天,便秘者加服泻剂。副作用轻,偶有眩晕、呕吐、头痛等。此药已渐少用。

预防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是非常重要的,预防蛔虫病主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预防蛔虫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去一些不卫生的食物,拒绝零食也要及时做到。其实,孩子的卫生也要注意好,平时要勤剪指甲,经常洗手洗头,不能将手放在嘴里面,这样对于蛔虫病的预防可以起到很大的效果的。

2)消灭苍蝇、蟑螂

做好粪便和水源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就能避免虫卵进入人体内。

(责任编辑:吴任飞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